
《让灯亮起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让学生描述电灯是怎样与电线、开关等材料相连接的,并试着画一个图来表示,其目的在于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电路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尤其是试着画一个“电路图”,孩子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画法,可能多数画法并不准确,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画法都是他们真实想法的再现,他们实际上都是试图在表现电流过的道路。孩子们描述和画图的过程,也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认识水平的过程,教师可以依据了解到的情况来调整后续的教学。 在本课教材的首页,呈现了一个醒目的“安全警示”。“安全警示”的内容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必须郑重提出,在本单元后续教学中,也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当然,教师有必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提出其他关于电的安全建议,如发现电线断掉在地上,要及时告诉大人,自己不要去处理等。 接下来的活动是用提供的材料试一试,怎样使小电珠亮起来。教材呈现了材料图。教学中,应当先指导学生观察小电珠、电池盒、电池、小灯座、开关、导线等材料。这些材料是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训练的良好载体。尤其对小电珠,从外型到构造都要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到以下内容:电珠上面有玻璃罩,下面有金属壳,玻璃罩里面有灯丝,灯丝的两端连接在引出线上,引出线一端连接金属壳,另一端引出线有一部分被金属壳遮住了,推测是连接在下面的锡点上,灯丝通了电会发光。指导学生观察材料,有助于后面的实验操作和形成“电路”概念。 用电线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接起来会造成短路,导致导线发热,有可能烫伤学生。因此,“小鸭”在材料图旁边作了提示。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现多种使小灯珠亮起来的方法,教材要求“把能让小灯珠亮起来的连接方法画下来”。学生用画实物的方法来画就可以了,没必要刻意让学生使用电路图的符号。学生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进一步感知基本电路的过程。当然,也可以要求学生把不能使小电珠亮起来的方法也画下来,甚至可以探究这些连接方法为什么不能使小电珠亮起来,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电路特点的认识。 当学生做完上述活动后,他们实际上已经收集到了丰富的事实,正是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比较小电珠发光的连接方法,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才成为可能。找共同点的过程,必然会使学生认识到,要使小电珠亮起来,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回路”这个词完全可以由教师告诉学生。 “对照我们的实验结果看一看,开始画出的电路的连接图是不正确的”,是在学生经历了基本电路的探究过程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学生意识到推测不一定是可靠的,对待许多问题往往不能“想当然”,预测是需要经过验证的。 教材的最后安排了一个拓展性活动:“想一想,电是怎样使家里的其他电器工作起来的呢?”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其他家用电器的工作同样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学情分析 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灯入手,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的学习。用开关控制电灯的亮灭,是每个学生都有的生活体验。但是,电灯是怎样与电线、开关等材料连接的?怎样的路径可以使电灯发光?这又是大多数学生说不清楚的。这样,学生们所面对的问题与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不一致,就必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教学目标 1.能自主探究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2.能对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进行预测,并能严格按照预测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3.学生能知道要使小灯泡亮起来,必须让灯泡的螺纹和接触点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形成电流的通路。 4.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5.初步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6.愿意与他人合作,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7.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