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154742

七年级生物下册4.4.2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日期:2024-05-04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2294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七年级,人教,新人教,新版,血管,教学设计
  • cover
《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的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课标对本课的具体要求: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在知识层面属于了解水平。活动建议是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二、教材分析: 完整的血液循环系统是由血液、血管和心脏构成的。物质是通过血液运输的,血液流动的管道是血管,动力是心脏,本章依次介绍介绍血液、血管、心脏,以帮助学生建立血液循环的完整概念。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具备血液知识基础上,以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为突破口,重点探究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较弱,进行分组实验时,两人一组,实验开展地扎实有效,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在显微镜下进行活体观察时,缺乏描述分析现象的能力,需要教师逐步地培养。 根据课标、教材和学情,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情况,尝试区分三种血管。 2.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3.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形成观察、分析及合作能力。 4.体验关爱实验动物,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与功能。 教学难点: 1.不同的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尝试区分三种血管。 五、教学策略: (一)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情境质疑法、任务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分析与归纳法。 2.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微课教学 (二)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2.实验材料准备:显微镜、金鱼、纱布、培养皿、载玻片、大烧杯、滴管。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运输业中有公路、铁路、空中航线承载货物的运输,同样在我们体内也有这样的运输线路,这些线路就是血管。据科学家统计人体内的血管有1000多亿条,如果把它们全部连在一起,可以绕地球两周半,这些血管大小、结构和功能相同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第二节课内容。 学生猜测,教师不给予明确答案,引入新课。 活动的设置,既注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又激发学习兴趣。 开展实验,感知三种血管 利用教材“想一想、议一议”内容引入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 设置疑问,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1.明确实验目的、了解方法步骤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6———57页内容,明确实验目的要求、材料以及方法步骤,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为什么用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行不行? 为什么要时常往纱布上滴加清水? 怎样才能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 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更明确地进行实验。 2.问题引领,实验操作 (1)学生依据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实验。 问题: ①通过观察你找到了几种血管?这些血管中血液流动速度一样吗? ②管径最小的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来,它又汇集到什么血管中? (2)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找到三种血管。 避免学生观察时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不能进一步思考、分析。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由感官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4.交流汇报 (1)播放金鱼尾鳍血液流动视频,进一步认识并区分三种血管。 (2)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记录进行汇报。 归纳总结三种血管结构和功能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7--59页的内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中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填写情况,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整合、提炼知识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解思答疑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想一想、议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