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270295

1.2拒绝“问题”食品 教学实录

日期:2025-09-17 科目: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3次 大小:122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拒绝,问题,食品,教学,实录
  • cover
教学实录 活动二 拒绝“问题”食品 一、情景引入 1.案例重现 师:同学们,让大家先来看两个案例。 (出示案例1图片:放学后,小威吃了学校附近的无证摊点上的烤羊肉,回家后,小威又吐又泻,被送到医院,确诊为食物中毒。) (出示案例2图片:一天,小惠10个月大的表弟哭个不停,婶婶急得直流眼泪。经医生检查,表弟是因为吃了问题奶粉而患上了尿道结石。) 2.引发思考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两个案例,你有什么感受? 生1:无证摊贩上的食品很不卫生,吃了会生病。 生2:有质量问题的奶粉危害太大了! …… 师:我们身边潜藏着哪些问题食品?如何识别这些“问题”食品?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如何拒绝“问题”食品。(板书课题名称) 二、初步探究 1.初步感知 师:到底什么样的食品属于“问题”食品?请同学们和同桌互相说说。 生:过期的、变质的、劣质的、不卫生的、三无产品…… 2.辨析讨论 师:该如何来判断选购的食品是否属于“问题”食品呢?有什么好方法?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并完成学习单中的“辨别方法”纵列。 “问题”食品辨别及处理方法 食品名称 辨别方法 处理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并根据讨论结果填写学习单。) 3.反馈交流 师:请以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你的辨别方法。 生1:可以通过“看”来辨别,如果有包装,就看看厂家、有效期、食品成分、保存条件等;如果无包装,就要看食品是否变色、发霉、腐烂、浑浊、沉淀、生蛀虫等情况。 生2:可以通过“闻”来辨别,闻一闻食品是否有异味、刺鼻味、酸味、臭味、腥味。 生3:可以通过“摸”来辨别,如食品质地变硬、变软、变黏稠。 生4:可以通过“尝”来辨别,如食品变酸、苦、涩、有杂质。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可结合食品包装袋或所带食物进行探讨,教师可作适当引导,帮助学生补充完善或归纳。) 师:同学们刚才初步概括了“问题”食品的比较直接的辨别方法。 三、深层探究 1.初步体验 师:这是老师刚买的两种不同的草莓,(拿出草莓实物)请你来辨一辨有没有问题? 生1(观察):从表面上看,没有什么问题,但这个拿到手里一会儿就发现手指上染上了很深的红色,这说明它被染过颜色了…… 生2(掰开草莓):这种草莓的个头都特别大,而且掰开后有空心,说明是用过催长素或膨大剂的。 生3(尝味):这个大的草莓好像没什么草莓味,估计是催熟的。 师:其实大的草莓是被催熟的,而小的草莓是自然状态下生长的。刚才,我们用了看和尝的方法辨别出了“问题”草莓,你们真厉害呀。 2.概括启示 师:是啊,有些食品不是我们肉眼直接就能看出“问题”来的。比如:(拿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被打上了工业蜡,工业蜡一般含有汞和铅,可以通过果皮渗入果肉,给人体带来危害。辨别方法是:用手或餐巾纸擦拭果皮表面,如能擦下一层淡淡的红色物质,可能就是工业蜡了。(老师边说边演示操作) 师:现在,人们常抱怨“吃水果没有水果味道了”,因为有很多水果在生长过程中,使用了催长素、催红素、膨大素,或者存放时过量使用防腐剂,出售时使用着色剂、工业蜡、漂白染色剂等,借此满足消费者“以貌取果”的心理,这些有毒水果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公害了。 (老师出示一些外表漂亮的“问题”水果的照片。) 师:那么,遇到这种“问题”水果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生1:不能吃! 生2:多浸泡、多洗洗。 生3:不要买了! 生4:还要提醒家人、朋友不要购买类似的食品。 生5:保留购买食品的发票和购物凭证。 生6:打消费者维权热线12315。 生7:向有关管理部门反映…… 师:同学们想得真周到,很有防范意识啊! 3.情景再现 师:在陪同家人购买食品时,如果发现以下现象(出示各种“问题”食品图片:增白剂馒头、过期海虾、粘手刺鼻的虾米、双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