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概述: 《小学科学课标》指出“天气的变化”是“地球与宇宙领域”中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一。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将“天气”学习内容设为第一单元共计7课时,在本单元中首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直观的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四个方面来描述天气。继而深入地对天气的基本特征逐一进行研究。在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天气特征及数据的基础上,对自己近一个月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自本单元学习以来有关天气知识概括性的认识。 《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单元中的第5课,在前面学生已经根据生活经验初步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四个方面对天气进行近两周的观察与描述,并且利用直观仪器温度计对气温进行实际观测,又亲自动手制作风向标和风速仪对风进行研究,在这些活动中实验器材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对风的等级描述也比较直观形象化。而在《降水量的测量》中,学生不但要认识、制作新的实验仪器———雨量器,还要对降水这一天气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规范制作雨量器,还要细心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同时做好实验记录,把所得结论与降水量等级表对照比较时,又会经历一个否定再认识的过程,由感性经验型认识转变成理论抽象型理解。继本课研究之后学生又将对空中的云进行观测,云就是降水量所对应的空气中水分的凝聚,根据云的观察分类,学生会初步认识到不同的云可形成不同的降水等级,从宏观上帮助学生认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转化。纵观整个单元本课教学既是学生研究和动手操作的深入,又是引出新知的铺垫,起到过渡桥梁的作用,同时为中学地理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做好理论储备。 二、学情分析: 天气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注意到天气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关于降雨强度等级只是听家长或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针对“降水量的等级”划分更是模糊不清,只是凭感觉从现象去判断。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的一种工具,也是学生接触的新的实验仪器,制作起来看似简单但是要求严格,学生制作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在本课教学中将以问题链形式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引领学生经历问题———假设———制作———验证这个探究过程,从中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形成现象不等同于科学结论的能力意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的工具。2.正确理解降水量的等级划分。 (二)能力目标:会制作简易雨量器。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降水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乐于记录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会制作雨量器,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降水量。 2.能根据降水量等级表,科学判断降水等级。 五、教学准备:1.学生材料(每组):圆柱形塑料桶1个,塑料袋1个(根据需要扎好适度的孔),等量的水,纸带,透明胶,剪刀,秒表、大块抹布1,实验记录表,固定雨量器说明书。 2.教师材料:课件 六、教学设计流程: 谜语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我先请大家猜个谜语好吗?“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看不见。”它是什么? (非常正确)雨从天而降是人们最熟悉的降水形式之一,除了降雨之外你还知道哪些降水形式?(板书:降水形式:雨、雪、冰雹……) 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一些词语就能知道降水等级的大小,你们能说说是哪些词语吗?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下面我再考考大家,谁能描述一下大雨和小雨的情形是怎样的? 同学们说的非常详细,可见大家都有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关于降雨等级的大小是凭我们直观感觉来确定吗?大家想不想知道气象部门是怎么划分降水量等级的? 好,今天我们就模拟降雨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