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六课。本课是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变化、传播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课意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模拟的方法,探究人的耳朵各个部分在帮助我们听声音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重点研究鼓膜的作用,鼓膜是一个很薄而且有弹性的组织,即使很轻的声音都可以让它产生振动。在这节课,学生要用一块很薄的气球皮,包住一个玻璃杯口制作一个鼓膜模型,通过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来探索鼓膜的作用以及人的耳朵是如何工作的。让学生通过自主经历问题———假设(猜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为后面《保护我们的耳朵》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科学已有一定的认识,通过本单元前面的学习掌握了一定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和研究声音的一些科学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但他们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还不够深入,实验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一些细节上还需要教师的指导。本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的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觉耳廓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点: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1个玻璃杯、气球皮(大于杯口)、音叉、橡胶锤、食盐、橡皮筋。 学生准备:每组1个玻璃杯、1个气球皮(大于杯口)、1个音叉、1个橡胶锤、食盐、1根橡皮筋、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上课前播放音乐。 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大小声音的游戏。听到的请用相同大小的声音重复我的话。看谁的耳朵最灵敏,谁的注意最集中。早上好!小声点!大声点!小点声!好好玩!我最棒! 师:在大小声音的游戏中,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板书) 二、耳朵的结构与功能。 师: 2分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师:谁来发表你们组的观点。(请2个组) 师:两个小组都提到了耳朵。指给我看?这是耳朵的全部了吗? 师:要想知道是怎么听到声音的,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对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自主学习。任务完成得非常好。 (PPT展示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卡) 师:老师想知道大家能不能更好的完成接下来的任务? 任务1:这是一张耳朵结构图,你能把耳朵各个部位的名称移动到相对应的位置吗?谁来试一试。(都很积极,都想试一试,为了公平,随机选一个,抽中谁就让谁来完成。) 有不同的看法吗?大家都同意吗?好,顺利完成任务1. 2.好,难度增加,任务2,这些部位又有什么作用呢?连线。 (大家都很积极认真,为了公平,还是随机抽一个。) 有不同的看法吗?大家都同意吗? 师:顺利完成了任务2,我们通过动画更加形象的来看看耳朵结构和功能。(板书:外耳、中耳、内耳) 小结: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构成,原来我们平时看到的只是我们耳朵的一部分--耳廓。(让学生接话) 三、耳廓的作用 师:刚刚大家表现都很积极认真,我们来听听音乐放松放松。如果你觉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