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509673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6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科版

日期:2025-09-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1606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我们,怎样
  • cover
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学科 科学 学段 中年级段 年级 4年级 相关领域 教材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将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理论依据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他的“心理发展理论”中,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这 个概念。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本教学设计试着把握这两种发展水平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介绍 教材中的位置: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六课 课标中的位置:物质世界 能量的表现形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研究耳朵中的主要结构的特点和作用,并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关于声音 的知识,说明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初中教材相关内容:耳朵的结构(中耳),声音的骨传导 2、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海淀区永泰小学四年级六班学生,从近一个月的课堂教学观察中发现,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课堂常规的养成较好。 下面针对本节课希望学生达成的三维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关于科学概念的调研分析: 首先,为了弄清学生对本课相关概念的具体掌握情况,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研,以2个问题为载体: 问题1. 如果我们敲击一面鼓,就可以听到鼓声,那你知道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么? 问题2. 如果我们在一个真空的环境中,敲这面鼓,还能听到声音吗?为什么? 四(6)班一共有学生36人,随机抽取12人,进行调查。 问题1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于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学习过的关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概念的掌握情况,在这道题的反馈中,12名学生全部答出了关键词———振动”,说明学生对于此概念的掌握是比较好的。 问题2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于第5课《声音的传播》中学习过的“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这一概念的掌握情况,12名学生全部答出了关键词:“不能,没有空气不能传播”,说明学生对于此概念的掌握也是比较好的。 其次,为了弄清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原有认知情况,即前概念,以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研,以2个问题为载体: 问题3. 你知道耳朵里面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吗?把你知道写一写或者画一画 问题3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于耳朵结构的了解,在这道题的反馈中,12名学生中, 有6个同学提到了耳膜,2个同学提到了耳蜗,3个同学提到了耳道,1个同学提到了耳屎,1个同学提到了耳洞,1个同学提到了耳垂,1个同学提到了耳管,1个同学提到了耳带,1个同学提到了耳窝。 通过后期的访谈,我发现学生提到的这些词,分别指的是图中的这些地方: 以上结果说明学生对于本节课需掌握的耳朵结构基本都有了解,只是对于具体的名 称描述不够清楚,那么学生对于这些结构的作用了解到什么程度呢?继续借助问题 4进行调查。 问题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把你知道的写一写或者画一画 在问题4的反馈中:有2个学生提到了耳朵接收声音传到大脑,大脑让我们听到声 音。有3个学生提到耳膜振动我们就听到了声音,其他7个学生的回答都是不清楚, 或者画了个耳朵,也看不明白他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以上结果说明,学生对于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