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活页 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课型 新授 执教者 时间 教材分析 本课是声音单元的第二课,共开展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使物体发出声音,此活动设计了三个研究物质,分别是锣鼓、钢尺、橡皮筋。首先让学生使这三种物质发出声音,提问是怎样产生声音的。第二个活动是探讨发生物体的共同特征。引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新认识。 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第一课《听听声音》的基础上,知道了利用各种物体可以制造不同声音。本课,教师将让学生们制造声音,引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疑问,引发学生对用力就能产生声音的认识冲突。从而让学生对于声音的产生有更深刻的理解,探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能够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发声物体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观察到不易观察到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在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中猜测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难点:利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来用多种方法证明音叉发出声音产生了振动。 集体智慧(以知识体系为主) 个性设计(体现教、学法设计及教学内容调整) 教学后记(书写教学过程感受,提出调整意见)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同学们,我们的身边存在各种各样的声音,咱们竖起耳朵仔细的听……学生汇报听到的声音。2、提问: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关于声音,我们可以提出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呢?如果想要很好研究你们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板书课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二、探究活动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介绍发声的物体谈话:既然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咱们得有什么?(板书:物体)老师为大家准备三样物体,分别是纸、尺子、橡皮筋。你能用什么方法使这三种物质发出声音?看看谁的方法最多。2、小组讨论,动手实验尝试让这些物体发声汇报交流(生:敲击、击打、吹、弹、撕……)3、谈话:使用这些方法为什么会发出声音?(生:因为用力了、发生碰撞、相互摩擦……)是不是都这么认为?请同学来弯曲尺子,拉橡皮筋,拉伸纸。发声了吗?(生:没有)为什么呢?咱们再来仔细观察看看。活动二:观察发声物体1、学生活动,观察三种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谈话:咱们仔细观察尺子和橡皮筋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物体的状态分别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发声时是静止,不动的……发声时是来回运动、上下运动、往返运动的……)观察两种状态下鼓面的不同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面鼓,不发声时,鼓面是什么样的?发声时呢?为了便于观察,咱们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东西。演示。(在上下动)3、解释振动的定义: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的重复往返的运动,叫做振动。(板书:振动)谈话:现在你能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可能是振动)这只是咱们的猜测,是不是所有的声音产生都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呢?4、演示鼓面振动,问:如何将振动停止呢?活动三:证明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介绍音叉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个专业的发声物体,叫音叉。当让音叉发声时,是不是也在振动呢?你有好方法来证明吗?2、出示证明振动的器材谈话: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汇报结果。(生:发声时我用手摸感觉音叉在振动;我将音叉放入水中,产生了波纹……)小结:通过这个实验你有什么发现?三、联系生活,谈谈收获出示图片,猜测发声时振动的部位。谈话:你能举一些例子证明物体的发声是由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