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过程与方法:教学生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鼓、音叉、装水的水槽、鼓槌、钢尺、橡皮筋。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明标 一、听音乐,谈话导入二、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各种方式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声音产生的原因。2.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并养成细致观察的的习惯和态度。 实验探究 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1.让你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2.你让什么物体发出声音?3.你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活动二:观察发声的物体1.仔细观察钢尺、橡皮筋、白纸的发声过程。2.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3.思考:不同的物体在发声时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实验验证 活动三: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实验一)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有什么变化?2.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3.说明了什么? (实验二)1.用鼓槌击打鼓面后,迅速在其上撒上纸屑,纸屑有什么变化?2.纸屑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3.说明了什么?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拓展延伸 你能举出因物体振动而发声的其他例子吗? 那么物体不振动时,会是什么结果呢? 小结反思 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发声--振动 不发声--不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反思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