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课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青岛2001课标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声音的秘密》单元第1课的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理念: 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处处着眼于以生为本,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活动中自己感悟。 教学法设计: 1.教法: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延伸拓展,交流收获———课后小结。 2.学法:倾听———观察———质疑,实验———比较———分析,巩固归纳。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的实践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 猜测或理解。 3.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习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去研究发现物体发声的秘密。 学习准备: 师备:音叉、小鼓 生备:尺子、橡筋、学生记录本。 学习时间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问题引入,揭示课题 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大家刚才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呢?那么大家想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探究内容: 1.使物体发出声音。 师:“你能用哪些办法‘制造’声音?” (1)使钢尺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钢尺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按、压钢尺,它们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敲击、拨动、碰撞,它们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使橡皮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用力拉橡皮筋,它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拨动橡皮筋,它却能发出声音?声音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观察发声的物体。 (1)观察发声的钢尺、橡皮筋。 看看发声的钢尺、橡皮筋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钢尺、橡皮筋与不发声的钢尺、橡皮筋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3.想一想:我们观察到的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如果让它们停止振动,它们还能发声吗? 试一试:想办法让钢尺尺子、橡筋等停止振动,观察它们是不是发声。 说一说:把自己的发现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三、下面我们再验证一下我们得出的结论 1.观察音叉的振动 (1)观察音叉的振动 看一看:振动的音叉是什么样子的。 试一试: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击打过的音叉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解释你所到的现象? 想一想:我们还有哪些办法可以观察到音叉的振动? (2)观察小鼓的振动 观察小鼓发出的声音在什么地方振动。在小鼓上放上绿豆会看见怎样的效果? (3)讨论共享。 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四、感受人体发声 五、全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