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小学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三大领域: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本节课所讲的心脏与血液循环属于生命世界这一领域。 本单元前两课已经研究了呼吸与心跳之间的关联关系,呼吸和肺之间的关系,本课重点是是认识心脏,难点是心脏的功能。教材让学生理解血液是在心脏“泵”的作用下,全身不停的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带给身体各部分所需的氧气和养料,带回二氧化碳和废料,明白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知道其循环不息的动力来自于心脏有规则的搏动,进而认识到保护心脏的重要性和心脏保健的常识。教材无论在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的培养都是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教材首先要解决“心跳是什么”的问题,即认识心脏和了解心脏的跳动。 心脏结构比较复杂,但是教材避繁就简,仅仅从它的形状、大小、位置、主要结构等方面来指导学生认识心脏。其次,要解决“心脏不停的跳动是在干什么”的问题,即认识心脏的功能。再次,是讨论血液为什么要不停地流动,即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最后,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关爱自己的心脏,即进行保护心脏的教育。 2、教学目标设计: 科学知识:知道心脏的形态与功能;认识血液循环器官及其作用;知道心脏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过程与方法:会测量自己的脉搏和心跳;学习心脏与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能在研讨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研究科学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亲身实践及同学合作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意识到坚持体育锻炼合理饮食,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 3 、教学重难点设计: ?? 重点: 认识心脏。 ?? 难点: 认识心脏的功能。 二、教学方法设计: 因为本课概念繁多,知识点密集,加上认识的对象在人体内部,无法直接观察,在科学课上属于解暗箱的课,学生感知起来非常困难。但是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本课采用先从体表测心跳和脉搏入手感知人体内部的奥秘,再利用教学媒体有选择地学习丰富的心脏与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再现血液循环的路径。动手实验与探究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依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全员、全程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主动探究,自主完成所学知识的建构。 本课教学重点在于思考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观察、探究实验和讨论中解决问题。学生总结,使学生明确总结的方法、内容和步骤,培养经常总结的习惯,不仅有个人的总结,还有集体的总结,还有嵌入式的形成性的评价,从而达到相互交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 由于受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本课内容知之甚少,同时他们还不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也很难以动态的形式想象出心脏的跳动与血液循环流动的过程。适时利用媒体展示,辅助学生完成想象。本课还以多种形式,从多层次,多方面来认识心脏和血液循环器官的系统组成。比如,用扩展资料组织学生专题研讨;可用动画模拟心脏的跳动;可用相关录像进行观摩、小结等;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相互感觉等。 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语:大小如拳像个桃, 关在小房日夜跳, 伴你学习和休息,人人说它最重要。 --(打一人体器官) 2、师生交流: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你知道它的形状和样子吗? (学生猜测) (二、)讲新 1、认识心脏和心跳 ① 出示人体模型,介绍心脏的形状和大小。 ② 问:它大致在身体的什么位置,请你来找一找? 小结:心脏位于人胸部偏左处,形状像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 ③ 问:你知道心脏是怎样跳动的? 出示视频:(1)跳动的心脏 学生用手势体会心脏的收缩、舒张。 小结:心跳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