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509043

5.2 月有阴晴圆缺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119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阴晴,圆缺,教学设计
  • cover
2 月有阴晴圆缺 教学内容 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第74页。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月球本身不发光,它是反射太阳的光。 (2)知道月球绕地球公转,在公转的过程中形成了月相的变化。 2、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模拟实验与月相形成游戏,学生能亲身体验、感悟并总结月相变化形成的原因,意识到我们可以建立模型来研究抽象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与人合作探究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 探究月相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分析总结月相形成原因。 课前准备 CAI课件、数个黑色实心球(将其中一个球的一面涂成白色)、记录表、投影仪、乐鼓、学生分组、桌子围成圆圈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 出示谜面: 圆似白玉盘,弯似银镰刀。 借太阳之光,与星星争辉。 2、学生猜测。 3、学生描述自己见到过的月亮形状。 4、出示月相图片,引出课题。 5、提问: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大胆说出你们的猜测。 6、学生大胆猜测。 二、活动 月相变化 1、提问: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面积有变化吗? 2、过渡:我们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3、学生明确: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球之所以是亮的,那是它反射的太阳光。 4、请一位学生上台,教师讲述实验规则: 投影仪当“太阳”,学生拿着黑色实心球当“月球”,站在投影仪投射的光前不停地转动实心球让“月球”自转。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5、学生做模拟实验、观察,说出发现。 6、学生实验,引起疑惑:既然月球总有半个球面是亮的,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月亮不总是圆的,而是变化着的呢? 7、过渡:现在我们就来做“月相的形成”游戏吧! 8、教师边讲解游戏规则边示范: 游戏场景 画有太阳的小黑板代表“太阳”,黑白实心球代表月球(白色的一面为被太阳照亮的部分,黑色的一面为背着太阳的部分),我们围坐成的大圆圈为月球公转轨道,中间画的圆代表地球。 游戏规则 全班分三组进行“击鼓传球”游戏,一组到内圆当地球人画月相,老师击鼓,其余同学在外圆圈传球。注意:实心球的白色部分始终朝着太阳,若有同学在传球过程中白色部分没对准太阳、球掉了或击鼓停止后球停在你前面,就请表演一个节目;若球恰好落在标好的8个点附近时,表演的节目要足够长以便地球人画出月相图,组长填写记录表。一轮结束后,一、二、三组依次交替进行,各扮演一次地球人和月球人。 9、师生游戏。 10、学生集合,上交记录表(附表1)。 11、教师评价,讲解形成原因及月相名称。 12、指名读指南车信箱,了解月球历法的相关知识。 三、拓展活动 观察月相的变化 连续观察并记录农历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对照游戏记录分析(附表2)。 教学设计意图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强调通过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活动来学习科学知识。故教学本课时,力图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课堂形式突破传统的常规教学,采取轻松愉悦的活动、游戏教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科学知识,意识到科学无处不在; 二是活动设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一个模拟实验展示月球自转过程中被照亮的面积始终不变,第二个月相形成游戏中,月球沿轨道绕地球转,明显地引导学生意识并总结出月相形成原因:月球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月相变化; 三是模拟实验和游戏侧面引导了学生学会建构模型来解决复杂的天体运动以及抽象事物,培养学生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 四是全体参与游戏,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全体学生分三组,轮流扮演月球人和地球人,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游戏,游戏也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是游戏的可操作性,简单易做,富有趣味,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让学生在玩中思,思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