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518174

3.1 地表在变化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4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189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地表,变化,教学设计
  • cover
《地表在变化》的教学设计 【理论指导】 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及相关文件为指导思想,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要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 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激疑思辩 分层精练”思维型教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注重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思维方式、知识方法、经验教训等的反思;重视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解决以及知识、方法、态度等的迁移。 【教学内容】 《地表在变化》是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表变化的奥秘”的第1课。教材的编写首先让学生依据一定的事实推测喜马拉雅山曾经发生的变化,本课在此基础上以台湾海峡的变迁、湘潭的过去与现在对比,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事实。教材的编排按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即先搜集资料再推测哪些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本课在此过程中以“新闻报道”引发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以“湘潭古生物化石”为载体,探究湘潭的古生态环境,让学生依据事实做出的判断,了解本地区发生的地表重大改变情况,在知识和探究技能等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思维活动 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 孩子在五年级上册已经对地球的内部及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化石的形成却不甚清楚。需要教师简单介绍一下,达到学生认识到“某地区发现某种生物的化石,就说明这个地区原来生存过这种生物”,从而为学生后续的逻辑思维推理提供支撑。学生对于改变地表的力量没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也不太了解本地区地表重大改变情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哪些力量可以影响地表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思维的发散与收敛过程;搜集与整理资料,以化石为载体,分析出地形在改变,培养学生思维的迁移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认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有哪些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 自然力量、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了解本地区地表重大改变情况。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教学课件、视频《新闻报道》等、实物投影仪 。 2.演示材料:化石标本。 3.分组材料:化石标本6个、放大镜三把、评价表6份。 4.备用材料:化石标本若干盒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出示图片与视频“台湾海峡的变迁”。 2.同一拍摄点的过去与现在的湘潭。 3.推测:看了视频和对比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你有什么发现? 4. 引出课题:地表在变化。(板书课题) 二、推测曾经发生的变化 1.发现化石:介绍喜马拉雅山及人类科考中的发现。 2.认识化石: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3. 猜想:珠穆朗玛峰原来的地表形态是怎样的?后来发生过什么变化,理由是什么? 4. 讨论与分享推测分析结果。 5.小结。介绍喜马拉雅山的隆起。 三、改变地表的力量 一)提出问题:海洋变成陆地,地表一直在变化,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又是什么呢? 出示地震改变地表的力量图片. 二)推测与验证:改变地表的力量有哪些? 1.搜集资料: 网络查询。 PPT出示:搜集资料的方法: ①搜索关键词,选出可用的资料。 ②分析相关资料,解释我的问题。 ③搜集更多的资料,反复论证。 2.学生汇报:改变地表的力量还有哪些? 3.交流、分享。 4.小结: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有自然力量:地震、泥石流、火山爆发、海啸…… 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有人为力量:开山修路、大坝、填海造陆…… 三)开采与保护 1.新闻报道:违规开采 地表塌陷 2.提出问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