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519722

湘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 4.2 热能变、变、变 (教案+课堂练习)

日期:2025-09-27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1次 大小:5679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能变,教案
  • cover
《热能变变变》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热能变变变》是湘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的第2课内容。对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是通过前一节课《能量家族》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能量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二是他们在生活中以及科学课的学习中,已经对具体的能量转化现象(如摩擦生热、热空气使纸风车转动、电磁现象等)有所了解,但是他们的头脑里还没有比较系统地形成能量转化的概念……因此本课以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热能为突破口,通过热能的变化实验来提升学生对能量的认识--进一步研究“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否可以转化”的问题。因此本节课的自主实验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有吸引力,又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摩擦可以生热; 2、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能量的角度重新思考已经学习过的相关内容(摩擦生热、流动的空气),并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假设性的解释。 2、能根据器材设计实验探究热能和动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结合科技史资料,总结出关于能量转化的科学结论。 3、能运用探究后的科学结论分析生产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 科学态度目标 1、善于合作与交流。 2、乐于探究热能变化的秘密,感受能量世界的奇妙,体会人类利用能量转化的规律给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给时代带来的改变。 3、通过科技史有关资料,感知科学总是在不断被拓展或超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同时受到科学家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了解瓦特蒸汽机开启工业时代等科技史资料,以及人类利用能量转化的规律不断改进生产生活的实例,感知能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科技发展可以为生产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热能变化探究实验的自主设计及成功操作。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小组探究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分组材料: 活动一:风的成因实验材料(风管、风叶、蜡烛)、试管、水、烧杯、胶塞、酒精灯、铁架台、火柴、实验盘、记录单 活动二:铁丝、铁棒、砂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心汽动圆球,引发问题。 1、观察空心汽动圆球。 师:公元1世纪,大概2000年前,古希腊发明家赫伦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是怎样做的呢?大家认真仔细地看。(出示“空心汽动圆球”视频) 2、质疑猜想。 提问:球为什么会转动? 这个过程中有哪些能量?(热能、动能)那么球能转起来,这背后的能量是否可以转化?对此,你有什么猜想?(热能可以转化为动能。) 教师相机板书: 热能 动能? 二、探究活动一:热能转化为动能 1、教师引导:热能是否可以转化为动能呢?科学研究讲究证据,所以我们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 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1)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设计两组实验。(PPT出示图片:风的成因实验器材、试管、橡胶塞、水、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等实物图片)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小组讨论:怎样将器材组合使用,让物体具有热能?你又怎样利用热能使物体运动起来具有动能呢? (2)交流实验方案 A转动的风叶 师:实验A你们是怎样设计的? 生:(我们准备把点燃的蜡烛放在风管底部,看上面的风叶会不会转动。如果风叶转动了,说明热能可以转化成动能。) B“冲动”的橡皮塞 师:实验B你们又是如何设计的? 生:在试管内倒入少量的水,塞紧橡胶塞,夹在铁架台上,再用酒精灯加热水,看水烧开后热蒸汽会不会使胶塞冲出来。 (3)实验A温馨提示注意事项: 观察到实验现象后应及时移开风筒(不超过1分钟),熄灭蜡烛,以免风筒长时间受热变形和烫手。 (4)演示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