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685407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4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教案(含反思)

日期:2024-05-05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2078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有机物,反思,教案,制造者,生物圈
  • cover
第三单元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 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训练学生尝试设计实验的技能,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感受探究带来的快乐。 初步学会合作交流,树立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 。 探讨对实验的改进,对实验进行反思,达到对思维品质的升华。 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及至整个自然界的意义。 1.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 光合作用的条件。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多媒体课件 酒精、碘液、酒精灯、小烧杯、大烧杯、新鲜叶片、火柴、清水等试验用具 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这样,动物也是如此,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那么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消耗的大量有机物是从哪来的呢?它是通过绿色植物生产出来的,这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制造有机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我们今天就用实验来探究一下,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教师活动: 一、出示问题。 1、为什么把天竺葵在实验前放黑暗处一昼夜? 2、只将完整叶片的一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 3、酒精有何作用? 4、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 5、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是来鉴定什么成份?其结果说明什么?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和补充) 二、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8-P119,找出光合作用概念,并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描述。加以解释各个过程通过实验及概念的认识,让学生发表看法,说出光合作用的意义。 学生活动 一、结合教材演示实验,积极思考,归纳概括实验步骤:取材→暗处理→叶片部分遮光→光照→取叶片→酒精脱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清水冲洗。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消耗叶内贮存的有机物,否则不知淀粉是实验中制造出来的,还是叶内原来就有的。 使遮光和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酒精是为了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起到脱色作用。 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是因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得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是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 碘液遇淀粉可变成蓝色,故可用碘液来鉴定叶片是否生成有机物淀粉。结果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而遮光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学生互相补充,完善答案。) 二、学生阅读、总结光合作用概念。 生: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观看,思索,进一步理解概念。 学生联系实验与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 1、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 2、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一、实验操作 暗处理———遮光对照处理———摘取叶片———叶片在开水中浸没———酒精隔水加热脱色———清水冲洗———滴碘液———漂洗观察 二、实验分析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 本节课是通过探究性实验徼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己的特点,独立完成探究实验比较困难,因此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而且逻辑性强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一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