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先迎来黎明》公开课教学设计 XX第九小学 XX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的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一课。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等方法进行推理、论证、分析,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现象,但是地球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活动。所以,作为本单元的中间课程,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 第一部分:建立相对运动概念,对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活动。通过确定两座城市的相对位置,提出自转方向的问题。先观看视频并亲身模拟实验,建立相对运动的直观概念,观察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最后推导模拟出地球的自转方向由西向东。第二部分:认识世界时区图。通过对地球自转方向的学习,得知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经过时区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学会简单地计算时差并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成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进一步激发探究地球空间领域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自西向东。 教学难点:不同时区有时差,计算时差的简单方法。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手电筒、地球仪(标有北京,乌鲁木齐)。? 教师准备:手电筒,地球仪,写有“东,西,南”的卡片贴在墙上及一张太阳图片贴在东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师问:才刚召开的索契冬奥会的开幕式在当地时间20:14分开幕,但是我们是在北京时间00:14分观看开幕式的直播,同一个时刻的开幕式,怎么会在不同的时间观看呢? 生:(了解学生前认识) 师:索契与我们存在时间 差异,我们已经是深夜了,他们才是晚上8点钟,换句话说,地球上不同的地区进入黎明的时间一样吗? 什么时段是黎明? 2.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4课 谁先迎来黎明(板书课题)。先以我们中国两个一东一西的城市北京、乌鲁木齐(板书)来研究:谁先迎来黎明。 (二)合作探究、获取地球自转方向 1.形成不同的认识,激发探究欲望 (1)师: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两个城市,分别用标签标示了的。 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两个城市。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师:要想知道谁先迎来黎明,我们不可能一下跑到北京一下跑到乌鲁木齐去实地了解啊!何况地球上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没有办法实地了解啊。怎么办? 生:(会想到用地球仪来模拟研究) (2)师:让我们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地球仪模拟什么?手电筒模拟什么?手电筒与地球仪的距离模拟什么?除此之外,这个模拟实验,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师引导:手电筒的位置不能随意乱动,把教室想象成黑黑的宇宙,慢慢转动地球仪等) (3)师:现在同学们按照刚才提出的建议进行模拟实验,注意观察北京与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小组活动。教师发现两种不同的观察结果。 (4)交流:你们观察到是谁先迎来黎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