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鸣电闪波尔卡 教学内容:花城版四年级下册《雷鸣电闪波尔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对象:四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 《雷鸣电闪波尔卡》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于1968年为维也纳狂欢节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合奏曲。乐曲为G大调,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乐曲在波尔卡节奏的不断反复中,加入一些生动而逼真的造型性音响,以突出乐曲的标题性和描绘性。 学情分析: 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四年级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感知波尔卡的风格特点,并能够对管弦乐曲体裁感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聆听音乐作品,通过亲身参与演唱,编创等实践活动,体验音乐。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能够分辨大军鼓和大镲的音色,并在音乐声中用动作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 学生能静心聆听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难点: 歌曲分段欣赏。 感受体验音乐要素带给人们的情绪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欢迎走进音乐课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段波尔卡舞蹈,请大家欣赏。 播放舞蹈视频 师: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欣赏的就是一首波尔卡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一天作曲家来到维也纳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那里正举行着一年一度的狂欢节舞会,这时外面狂风大作,雷鸣电闪,让我们来听一听,作曲家是怎样描绘这样的狂欢场景的? 听的时候请注意分辨乐曲的节拍。 二、新课学习 (一)聆听全曲,“画”音乐,分辨音乐结构。 欣赏全曲的同时师画图示。 师:这就是这首波尔卡舞曲了。通过刚才的聆听,大家觉得乐曲的整体速度怎么样? 生:很快。 师:好,现在老师就要考考你们了,下面我们即将听到的旋律片段,在图谱中什么地方出现过? 播放A段。 请一位同学上台指出。 师:还出现在其他地方吗? 生:略。 师:好,他指的对不对?你们听的真仔细。乐曲的第一部分出现了两次。所以整首乐曲可以分为几部分呢? 生:三部分 师:对。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第二部分与前后两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那乐曲是几拍子的?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二拍子。 师:波尔卡是19世纪产生于波西米亚,后来在整个欧洲特别流行的一种舞蹈。通常为二拍子。 师生共同拍一拍节奏。 师:那作曲家是用什么乐器来描绘这电闪雷鸣呢?刚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那些特别的声音?我们再来听一听。 【设计意图】通过画图谱的方式让学生分辨乐曲结构,一目了然。 (二)分段欣赏 1、欣赏第一部分 师:这一部分主题描绘了舞会盛况,夹杂着隐隐的雷声电声。注意听作者是用什么乐器来表现雷电声的。 聆听A(a)主题。 师:有没有听出来作曲家用的是什么乐器? 生:(有点困难) 师:没关系。西洋打击乐器种类繁多,老师今天挑了4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打击乐器(高音木琴,大镲,三角铁,大鼓),下面我们来一起听一听这些乐器的音色。 分别试听乐器音色小片段。 师: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选择什么乐器来表现雷电呢?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简单常见的西洋打击乐器。 生:大鼓和大镲。 师:如果老师画的这些线条是乐句的话,那请大家来听一听,这些乐句在力度上有什么变化? 生:每一句的末尾。 师:仔细来听一听,这个乐段中的乐句力度上有什么变化? 再听a主题。 生:声音越来越大。 师:噢!声音越来越大,这样的力度变化我们叫它渐强。它的越来越强表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想一想。 生:雷声越来越近。 师:很好,下面我们就来表现一下这个主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雷电声呢? 生:拍手。 师:好,我们在雷声出现的地方也就是每个乐句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