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歌》一 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七年级 教学内容:湘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民歌》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和号子,由音乐知识、欣赏、演唱、活动与练习四个模块构成。教材选取了各地民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体裁形式,了解民歌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演唱与欣赏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和号子,感受民歌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愿意主动接触和了解民族音乐。 教学目标: 1、了解民歌的种类,说出山歌、号子的基本含义,通过歌曲欣赏能够辨别两种民歌体裁。 2、能够自信的演唱《放马山歌》和模仿劳动号子片段。 3、在研究学习中,能通过感受与体验,发现“鱼摇尾”的创作方法,并能够运用它创编2———4小节旋律短句 教学设计意图(理念): 传统民歌很难走进现代学生的生活,怎样让学生了解民歌、认可民歌从而喜欢民歌,是本节课的出发点也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初一的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已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常识,可以结合听赏、体验、参与表现以及探究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及创造力,并引导他们结合不同地域人民的劳动、生活、文化习俗以及地域特征去理解民歌,使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提升。 教学设计亮点: 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和相声等形象的视频片段切入,让学生先走入他们的生活,再聆听和学习他们在生活中有感而发的歌曲,利用“角色换位”的方法、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走近并喜欢传统民歌。 教学重点难点: 1. 完整的学唱云南《放马山歌》,并尝试运用民歌的运腔方式进行演唱。 2. 能总结出劳动号子与山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电钢琴 教学过程: 导入 1、用音乐的方式师生问好! 2、教师示范演唱不同地域名族民歌创设情境引入民歌概念。 (过渡):同学们平时喜欢唱什么歌?你知道哪些民歌?民歌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歌天地,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民歌。 二. 新课教学 (一)、山歌 1.观赏:《放马山歌》 创设情境:放马山林的呼唤 邀请学生冥想,体验站在高山之巅尽情呐喊放马的的感受。 (可让学生捂住耳朵,更能让学生无所顾忌、畅快淋漓的去体验。) 2、云南《放马山歌》 (1)、听赏:聆听《放马山歌》,感受歌曲中衬词独特的演唱方法。 (2)、体验:运用民歌中“喊唱”的运腔方式演唱歌曲中吆喝的衬词--“哟哦”。 (学生在模仿时容易用假声捏着嗓子唱,可引导学生往腰间使劲,用上气息,想象自己骑在马背上身处大自然中的感觉。) (3)、互动:老师演唱《放马山歌》正词,学生演唱吆喝的部分。 (引导学生注意老师的范唱,为接下来的学唱做准备。) (4)、 分析:作品结构及创作手法简介。 (注意结合学唱的难点讲解作品结构及创作手法特征,歌曲中没有反复出现的小节可单独让学生练唱。) (5)、 学唱:由老师教唱正词,学生配合“吆喝”的部分,然后请掌握了歌曲旋律的同学逐渐加入老师的演唱,反复几遍,直到能完整演唱整首作品。 (6)、表现:跟着伴奏有感情的演唱全曲,并在歌曲的演唱中加入声势动作,为演唱添花(比如拍手、甩马鞭等动作。) (7)、教师讲授:民歌的概念,特点、种类。 (8)、教师讲授:山歌的概念、演唱形式及代表曲目 (二)、劳动号子 1.导语:老师给大家播放一些劳动号子的片段,大家来感觉其中的韵味,可以进行适当的模仿。 2. 新课教学湖南《澧水船工号子》 (1)、介绍:简介民歌中的劳动号子的定义及由来 (2)、 听赏:欣赏图片并聆听《澧水船工号子》,提问:乐曲有着怎样的变化? 请在听赏时用“弱缓强急”的手势感受作品的变化。 (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