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30189

2012届高一语文教案:4.15《离骚(节选)》(粤教版必修1)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160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12届,高一,语文,教案,4.15,离骚(节选)
  • cover
15 离骚(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疏通语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现和诗人讴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2.文言词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屈原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 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二、朗读 1.教师领读,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参照注释,疏通文义,划分朗读节奏。 三、从“帝高阳”到“曰灵均”八句为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1. 自述家世、出生时辰。 高阳,苗裔,朕(秦始皇后成皇帝专称),皇考(如丧考妣),摄提,贞,孟陬。 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 2.皇考为作者命名。 览揆,初度,正则:公正而有法则(平),灵均:善良而又平均(原) 自述出生于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