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6 鸿门宴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现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后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人共同制定《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于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二、作品背景 公元前209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同年,项羽、刘邦也相继起兵,共同拥戴楚怀王之孙熊心(芈姓,熊氏,名心)为王。熊心一方面命项羽北上救赵,另一方面命刘邦向西攻秦,并与诸将相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项羽与秦军九战后击败秦军主力,引兵向西,于公元前206年11月进抵汉中。由于项羽在北方牵制并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早于项羽一个月攻入秦都咸阳,接受了子婴的投降并“约法三章”,还军霸上。 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率军来到咸阳,驻军于鸿门。当时,项羽兵力是刘邦的四倍,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当听曹无伤说刘邦“欲王关中”时,当即下令准备进攻刘邦,于是出现了“鸿门宴”一幕。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三、相关常识 1.《史记》: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 000多年的历史,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52万余字。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纪传体:我国史书的一种常见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它最重要的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结合起来。从体裁的形式和结构上看,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不可缺少的形式,故通称纪传体。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一、读准字音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二、分清通假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三、理解多义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四、辨明活用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五、区别古今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六、明察句式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4.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省略句,按照现代汉语的句式应为“具以事告之”) 5.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句式“于此”应在“见”前) 6.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何以”翻译时应调为“以何”,凭什么,为什么) 7.客何为者(宾语前置,“何为”翻译时应调为“为何”,干什么) 8.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何操”翻译时应调为“操何”,带了什么)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9.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安在”翻译时应调为“在安”,在哪里) 10.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七、积累常识 1.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2.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二、说说文章主旨 本文描写了项羽、刘邦两大政治集团在鸿门宴上的一场激烈的斗争,反映了项羽集团由主动变为被动、刘邦集团则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斗争过程,从而预示着项羽集团开始由强转弱、由胜转败,刘邦集团则由弱转强、由败转胜的必然趋势,表现了楚汉之间复杂尖锐的矛盾。 一、理理文章思路 四译文白对译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