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遥远的地方》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歌曲音乐风格的形成与调式音阶的关系。 2、能力目标:结合歌曲内容描绘并表述自己对歌曲的感受,能用抒情、悠美的歌声有感情的歌唱。 3、情意目标:引导学生对青海民歌产生兴趣,拓宽学生对民歌改编的新视野。 教学重点: 学会有感情的歌唱《在那遥远的地方》。 探索歌曲音乐风格的形成与调式音阶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歌曲音乐风格的形成与调式音阶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教法:讲解法、示范法 2、学法:讨论法、练习法、鉴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平台、钢琴、口风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们,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我的音乐课堂。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遥远的地方进行一段音乐之旅。是什么地方呢?请看视频。 播放青海旅游宣传片导入本课。 讲授新课 看视频,聆听音乐,体会音乐的情绪。 简介王洛宾。 王洛宾(1913-1996),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籍贯北京。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他将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有“西部歌王”之称。作品有《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阿拉木汗》等等。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广为流传,他凭借《在那遥远地地方》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 被赞为“艺术里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 1996年逝世,享年83岁。 简介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创作背景。 1939年秋,王洛宾在青海湖畔协助拍摄纪录片《民族万岁》时,认识了藏族姑娘卓玛,她是当地一位藏族千户的女儿。三天的相处,活泼美丽的卓玛给王洛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为她创作了这首歌曲。 这首歌的创作过程,已成了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相传在三天的拍摄过程中,两人共乘一马,在青海湖边奔驰,如同歌词中写的那样,卓玛的皮鞭轻轻地敲打在王洛宾的身上。两人分离之后,王洛宾在回西宁的路上怅然若失,借助哈萨克民歌的旋律写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学唱歌曲 老师弹琴唱谱,学生用“la”跟唱旋律。 老师弹琴,学生听旋律跟唱歌词。 有感情的歌唱。 参与与探索 老师出示第3、4段歌词,学生学唱这两段歌词。 学生小组合作,将歌曲按音的高低顺序在框内排列并书写在黑板上。 聆听《茉莉花》,学生小组合作,将歌曲按音的高低顺序排列并书写在黑板上。 认识民族五声音阶,西洋大调音阶和小调音阶。 聆听大调音乐和小调音乐,归纳大调音乐和小调音乐的情绪。(大调情绪:热情、愉快、积极向上,音色明亮激昂。小调情绪:抒情、伤感、思念,音色暗淡低沉。 ) 理解《在那遥远的地方》是运用了加了偏音#4的六声雅乐音阶 。 拓展 欣赏王力宏演唱改编版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学生小组讨论,讲一讲歌曲做了那些变化。(编曲、配器、风格、旋律、演唱方式等)。 小结 习近平提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新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 音乐创作是一条长远的路,我们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