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第1课太阳和影子 1.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自东向西)。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2. 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早晨、黄昏)时,影子(长),(正午)时,影子(短), 3. 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低—高—低)。 第2课太阳钟 1.(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2.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第3课 昼夜交替 1.(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2.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 3.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4.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当北京是白天时(中午),华盛顿是黑夜,巴黎是清晨,夏威夷是黄昏 第4课 看月亮 1、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2、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3、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4. 月相变化图 第5课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1.(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2、像郁金香这样会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变化的植物还有:(牵牛花)、(合欢树)、(昙花)、(夜来香)等。 3、植物会在一天的固定时刻开放或闭合。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根据这一现象编排了(花钟)。 4、白天活动的动物有:(狗)、(公鸡)、(蝴蝶)、(蜜蜂)等;夜间活动的动物有:(猫头鹰)、(蛾)、(蝙蝠)、(刺猬)等。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第1课光的行进 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倒)。 第2课 照镜子 1. 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2. (潜望镜)就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越(光滑 )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对称) 3. 反射图 第3课 研究透镜 1.(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凸透镜)有(放大)作用;能使光线(聚焦);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 3.放大镜和老花镜的镜片都是(凸透镜),(水滴)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体,与凸透镜相似,所以是天然的(放大镜)。 4.(凹透镜)有(缩小)作用;能使光线(发散);不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5.用一个凹透镜,一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正像);用两个度数不同的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倒像)。 第4课 七色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