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14课时 分支结构 教学内容分析 分支结构的执行是依据一定的条件选择执行路径,而不是严格按照语句出现的物理顺序。分支结构让程序能够适应更加复杂的环境,解决更加困难的问题,同时也使得程序设计变得更有趣味。 主题1介绍了关系表达式和逻辑表达式,以及if语句的单分支结构。通过对关系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的组合应用,能够让选择结构的程序有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主题2进一步介绍了if双分支结构,并且给出了两个较为复杂的分支结构程序设计案例,展示了双分支结构的语法和程序执行流程。为了通过编程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我们需要在if语句中间加入更为复杂的逻辑判断。 本课所涉及的关系运算与逻辑运算是构成程序中条件判断的重要手段,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接下来学习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有着莫大的帮助。 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阶段已经学过 Scratch编程,C语言的分支结构在 Scratch编程语言中也有对应的逻辑积木块,所以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分支构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学生在学过顺序结构程序设计之后,对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组织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学会了利用 scanf函数和 printf函进行基本的输入输出操作。应该来说,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探索更为复杂的程序设计结构的能力。 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如何构造合理正确的判断条件,既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建议教师对这部分教学的难度要引起充分的重视,给予学生分的练习机会,给学生试错的机会,让学生理解逻辑算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它对if句的执行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理解关系运算符及其用法。 2.理解逻辑运算符及其用法。 3.了解if语句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4.能够根据实际需要编写简单的分支结构程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关系运算符。 (2)if语句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2.教学难点 (1)逻辑运算符。 (2)利用if语句编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对if语句语法结构的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快速认识到该语句在分支结构程序设计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错误样例。 2.任务驱动教学:通过编程实践任务,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双分支结构程序设计,并尝试着运用复杂的逻辑运算进行分支结构的逻辑判定。 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学资源。 C语言源代码样例。 教学过程 第13课时 一、引入新课(5分钟) 1.提问: 请思考这个程序的功能:输入两个整数,然后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把它们输出。 利用我们之前所学的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2.提问: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策略? 3.提问:在数学上有类似的做法吗? 二、讲解新课(15分钟) 1.讲解:在C语言中我们也有类似的做法,只不过C语言的表示方法更接近英文。 2.参照教材第75页关于if语句的结构和执行流程的内容,请学生用小学学过的 Scratch编程语言描述一下这个程序。对比一下C语言的if语句和 Scratch的分支积木,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和相似之处。 3.布置课堂任务一:编写C语言代码,输入两个整数,并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输出。 4.教师随堂辅导点评学生编写的程序。 注意:为了完成同样的程序功能,代码可能存在不同的写法。 5.展示学生的程序,并进行点评。 要注意点评这些程序写法上可能存在的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要用到if语句。 6.讲解:在使用if语句的时候,我们发现括弧中进行了两个数的比大小运算,这种运算在C语言中被称之为关系运算,它和数学概念上的比大小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是它的描述符号和数学上有一些差别,请同学们参考课本第74页表6-1,比对相应的关系运算符,记住它们的写法,特别是不等于号和等于号。 7.讨论一下,如果没有if语句,能完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