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 二 单 元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课前自主学习 【基础自测】 1.文化常识。 《左传》又称《_____》,是一部叙事详细的记录_____(时代)历史的 _____体(体例)史书,与《_____》《 》合称“春秋三传”。 左氏春秋 春秋 编年 公羊传 穀 梁传 2.给加点字注音。 (1)秦军氾南( ) (2)夜缒而出( ) (3)共其乏困( ) (4)若不阙秦( ) ﹒ ﹒ ﹒ ﹒ fán zhuì ɡōnɡ quē 3.下列加点词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军函陵 军:军队 B.贰于楚 贰:从属二主 C.郑既知亡矣 既:既然 D.何厌之有 厌:讨厌 【点拨】选B。A项,军,驻军。C项,既,已经。D项,厌,满足。 ﹒ ﹒ ﹒ ﹒ 4.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君知其难也 B.吾其还也 C.以其无礼于晋 D.失其所与 【点拨】选B。B项中的“其”为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 ﹒ ﹒ ﹒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 (2)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____ 这是我的过错。 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初读感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佚之狐的话“师必———,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点拨】选A。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不是“正面”。 2.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临危受命,去说服秦伯退兵? 【点拨】秦晋强敌压境,郑国危在旦夕,而自己多年未被重用。 课堂合作探究 【激趣导入】 导入语一: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成语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口才非常好的吗,能不能告诉老 师呢?对了,就像同学们说的,能言善辩、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伶牙俐齿、妙 语连珠等等,这些词啊,都是说一个人口才好。你们觉得口才好有没有什么好处 呢?哦,有的同学说,口才不好也不要紧。同学们,你们可别小看说话的语言技巧 啊,它不仅反映一个人的智商、思维及应变能力,有时甚至还能挽救一个国家 呢。不信?老师带着你们走近烛之武,去看看他是怎样凭着一张巧嘴瓦解了国家 灭亡的危机,甚至能化敌为友的。 导入语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可见口才的重要,下面我们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去学习烛之武是如何凭三寸不烂之舌,说(shuì)退秦伯的虎狼之师的。 【文本研读】 一、阅读第1、2段,完成以下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①_____)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②_____) 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③_____)。”公曰:“吾 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④_____ _____)。”许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 ﹒ ﹒ ﹒ 介词,因为 驻军 同“矣” 语气助 词,可译为“啊” 2.下列对第1、2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头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下文烛之武单独会秦伯埋下了伏笔。 B.佚之狐的话侧面表明了烛之武的非凡才能,对郑伯不重用人才表示不满。 C.郑伯能接受佚之狐的规谏,向烛之武认错,可见他是位敢于负责、勇于自责的君王。 D.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既流露出了他的委屈,也表现了他不计个人得失,勇赴国难的忠诚品质。 【解析】选B。佚之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