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第一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的重要性 1.农业的含义:农业是指根据动植物等生物生长发育的规律,通过人工培植来获得生活和工业生产所需的动植物产品的产业。 2.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2)农业是实现现代化的瓶颈和关键;(3)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 3.农业的主要生产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 4.种植业的结构:(1)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2)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花生、油菜、大豆等 糖料作物:甜菜、甘蔗等 其它作物:棉花、香蕉、苹果、橘子、西瓜等 5.九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6.五谷六畜:五谷(麦子、玉米、稻、豆、高梁)六畜(猪、牛、羊、马、鸡、狗) 二、我国农业分布差异:降水量的多少决定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南北和垂直三个方面的差异。 1、东西部农业的差异———东耕西牧: 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把我国分为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业区。影响农业东西差异的自然原因包括地形、气温、降水、河流、资源 (土地利用类型)等 农业生产类型 分布地区 原因 备注 西部季风区 畜牧业 西部地区 我国西部干旱少雨,地形崎岖,天然草场广布 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我国西部地区的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绿洲 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东部非季风区 种植业 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东部水分条件好,多土壤深厚的平原 九大商品粮基地 林业 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渔业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2、南北部农业的差异———北麦南稻 (1)南北农业对比 气候 农作物熟制 耕地类型 农 作 物 粮食作物 糖料作物 油料作物 棉 花(三大棉区) 北方 温带季风气候 两年三熟(华北);一年一熟(东北) 旱地 小麦 甜菜 花生 新疆南部黄河流域 界线:秦岭———-淮河 南方 热带季风气候 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 水田 水稻 甘蔗 油菜 长江流域 (2)影响农业东西差异的自然原因包括地形、气温、降水、河流、资源 (土地利用类型)等,比如:北方多旱地,降水少,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宜于种植冬小麦(华北平原)和春小麦;南方多水田,温暖湿润,水热配合好,宜种水稻。 (3)注意: A在高寒地区和荒漠地区几乎没有农产品分布。 B北方的气候不能为甘蔗提供高温多雨的生长条件,但北方温凉的气候却适合甜菜,所以糖料作物分布为南甘北甜。而食糖多就地加工,所以北方用甜菜加工糖,南方用甘蔗加工糖。 C棉花最适合在新疆有水源灌溉的地区生长,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北平原一一带;油菜最适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长。 3、海拔高度的不同也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 4、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各地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1)自然条件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种植业; 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林业 气候干旱、地形较平坦、草原广———牧业; 气候湿润、河湖众多—渔业 (2)社会经济条件:与城市或工业区的距离;市场需求量;农业技术装备;农民文化技术水平 5、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就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扬长避短,发扬优势,克服不足,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并得到持续发展。 ①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的地方,适宜种粮。 ②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