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445917

【新教材】14.1故都的秋 课件(51张PPT)+朗诵音频—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3103544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统编,语文,高一,音频,朗诵
  • cover
(课件网) 欣赏有关秋天的诗句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故 都 的 秋 作者简介   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896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十五岁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3年留学日本,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了创造社。 郁达夫(1896-1945) 1921年7月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 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3年7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 笔优美的游记。 郁达夫、郭沫若、 成仿吾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他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34年,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即使偶有创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较为低沉。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朗读课文 从标题看,文章的落脚点是什么? 什么地方的秋? 思考:“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称为“故都”,更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 呈现出什么特点?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特点:清、静、悲凉) 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本文多次提到南国之秋,其目的是? 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与浓度。 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提问:上句中的比喻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的呢? 四个比喻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北国之秋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 南国之秋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