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郎》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指导思想是:应用“参与-体验理论”组织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二)理论依据 2017版《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四条“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中指出:“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积淀丰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世代珍惜和忠实传承。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这段文字强调了学生在少数民族艺术领域实践的重要性,把重视中国少数民族民间优秀音乐文化的学习提升到了学生音乐学习、艺术实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本课教学内容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要求,结合自身对朝鲜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学习经历,设计实践的一节关于弘扬民族音乐的歌唱、演奏体验的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朝鲜族民谣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朝鲜族音乐风格,拓展学生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强化学生音乐分析、驾驭少数民族作品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了解、传承我国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做准备。 2.具体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朝鲜族民歌更是少数民族艺术中颇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中民谣《阿里郎》世世代代在人民群众中传唱,和人民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至今已经有上千种版本。朝鲜族民歌伴随着朝鲜族人民群众的劳动,唱出了朝鲜族人民的情绪、愿望,反映了朝鲜族人民的思想感情,传播了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长河中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 本节课尝试用朝鲜族语言学习、朝鲜族长鼓节奏模仿、朝鲜族舞蹈动作体验的设计开展教学,以期更好的诠释朝鲜族民谣《阿里郎》的风格特点,弘扬中华民族的少数民族优秀音乐文化。 教学内容《阿里郎》为典型的宫调式歌曲,朝鲜族民歌特点:一般以五声音阶为主。在朝鲜族音乐发展的文化中,声乐艺术始终占有着主导地位,《阿里郎》是一首典型的抒情民谣,鲜明的反映了朝鲜族音乐的基本特征。 将朝鲜族“长鼓”的典型节奏用六面体模拟及声音效果。学生边唱边做,达到体验朝鲜族音乐风格的教学目标。如: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一直接受奥尔夫声势、柯达伊教学法对音准、节奏等方面的训练。 2.学生接触过其他少数民族作品的学习。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直观演示———通过教师示范唱,帮助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参与体验———学生通过节奏练习、模仿朝鲜族代表乐器“长鼓”,体验朝鲜族民谣的艺术特点。 技能训练———学生通过节奏型模仿、朝语演唱、肢体语汇等方式提升自己音乐基础知识及感受艺术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用朝鲜族语言演唱朝鲜族民谣《阿里郎》; 2、能够用节奏型为《阿里郎》作品伴奏; 3、能够跟随朝鲜族民谣《阿里郎》音乐,自然的流露“围手”的肢体动作。 4、了解、感受朝鲜族民谣《阿里郎》,体验朝鲜族音乐的味道和作品中长鼓节奏的配合、舞蹈的律动性体验。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母语音乐文化和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5、进一步落实“聆听-语言模仿-节奏感知-肢体语言”学习少数民族风格作品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朝鲜族民谣《阿里郎》中的“节奏”、“朝鲜族语言”、“舞蹈律动”等,为日后学习朝鲜族音乐作品作基础。 (二)教学难点 1. 学生能够发准朝鲜族语言的发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