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898370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日期:2024-05-06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194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0-2021,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吸收,光合作用
  • cover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构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阐述光合作用的概念2.举例说出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家精神。 【重点难点】构建光合作用的概念并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课前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用具(绿萝、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清水、玻璃钟罩、水槽)、演示实验材料用具(氧气、酒精灯、火柴、卫生香;水生狐尾藻、清水、锥形瓶、带排水管的橡皮塞)、PPT课件 【设计意图】课堂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光合作用的发现———回首光合发现之旅。通过带领学生们一起穿越到 2000年前,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构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实质等。 第二环节光合作用的验证———再走光合探究之路。利用了差错更正法的逆向思维,设计了一个并不完善的探究方案,小组内组装实验装置、分析讨论、验证现象等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激发学生们深度思考。 第三环节光合作用的应用———共谋光合应用之途。由袁隆平的丰功伟绩引入,最后呼吁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做一回真正的农家少年,让情感教育得到了升华。 【教学过程】导入课题通过第四章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光合作用除了能制造有机物,还能制造什么物质?对生物圈又有什么贡献?大家都知道,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但是,我们却并没有感到缺氧。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平衡。这就是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内容,今天学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引出章题和节题、板书节题)探究新知这节课我们分光合作用的发现、验证、应用三个环节来学习。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回首光合发现之旅光合作用的发现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咱们就来一起穿越到 2000年前,追随历代科学家的足迹,回首光合发现之旅吧。(谁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是由土壤汁构成的”,即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完全来自于土壤。 1648年,荷兰科学家范·海尔蒙特对此产生了怀疑,于是他设计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把一棵 2.5千克的柳树苗种在木桶里,每天用雨水浇灌。5年后,柳树质量增加了 80多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不到 100克。海尔蒙特认为,柳树增加的质量主要来自雨水,而非土壤。海尔蒙特实验虽有其局限性,但开启了光合作用的研究之旅。(出示“水”卡片)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在光照下,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很快也死去了。在同样条件下,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能够长时间地活着,蜡烛也没有熄灭。在同样条件下,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和小白鼠都能够正常地活着。 普利斯特利根据实验得出了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受当时化学水平的限制,并不知道植物体吸收了什么、释放了什么气体。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恩豪斯进一步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起使空气变“好”的作用,而其他所有器官即使在白天也会使空气变坏。1782年,瑞士牧师谢尼伯实验证明:在阳光作用下,植物靠着二氧化碳营养,排出氧气。(出示“二氧化碳”、“氧气”卡片) 1804年,瑞士学者索热尔通过实验定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