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6023

夜书所见

日期:2025-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59次 大小:2610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所属模块:小学语文 2、年级:三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卷网- 4、所属的章节:第三单元第9课 5、学时数:40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①能准确地认读多音字“挑”,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诗文的主要意思。 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关字词等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并背诵诗文。 ③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培养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2、内容分析:这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3、学情分析:对古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古诗意境的营造还缺乏一定的想象和拓展能力。 4、设计思路: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重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 一、回顾导入,营造诗境。 ? 1、师: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诗《所见》(板书:所见)。 课件出示《所见》。 2、师: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3、师:(总结)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着黄牛缓缓而来。也不知他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那歌声把整个树木都惊动了。 忽然,小男孩的歌声停了下来,只见他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原来那树上有一只蝉正放声高歌,快乐的小牧童心氧氧的,正想着怎么样去抓它呢! 4、师:现在我们一定都能说出”所见”是什么意思了吧。 ? 1、学生齐读《所见》,交流自己的感受。 2、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 由已知回顾开课,既是对学生课前学习的一次检阅,又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更能让学生对即将要获取的信息产生兴趣。 ? 二、初读诗文,理解诗题。 1、师:在南宋的时候呀,有位大诗人———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夜晚,他外出散步,也把他看到的东西用一首古诗写了下来,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他看到了什么呢? 2、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夜书所见》。(板书:夜书) 3、、师:至于这个“书”字,我们先来给它组组词。(根据学生的填空,板书:看书、读书、书写… …) 这么多的词语,究竟哪一个合适呢?再齐读课题一次。 4、师:对,“书写”的意思,这就叫做一词多义,现在我们能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了吗? 5、师: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请大家自由地将这首诗读两遍,第一遍读的时候结合拼音、注释把字读准,第二遍要把诗句读通。 6、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流畅,很通顺,但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如果你能把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就一定能把诗读得更好听。现在请同学们听范读,画出诗歌节奏。 ? ? 1、思考问题,齐读课题。 2、学生组词,再读课题,给出这里正确的释义。 3、学生个别、全班一起释题。 4、学生自由读、个别读诗。 5、学生听范读,画出节奏。 6、学生练读、齐读。 ? 对于诗题的理解,可以采用联想法、分字组词法,学生能理解得更透彻。 ? ? 三、抓住字眼,感悟诗意。 1、师:“夜书所见”,作者写的都是自己所看到的景物,那他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 2、告诉老师,作者看到了一些什么? (1)“梧叶”(板书) 师:对,有梧叶,那梧叶怎么样呢?把这句诗再读一读。 师:“萧萧”指的是什么? 师:写风的声音很多,最常用的有哪些?现在我们把“呼呼”这个词放到诗中间,来对比读一读。( 课件出示:①呼呼梧叶送寒声。 ②萧萧梧叶送寒声。 读出来什么了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