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857738

28.枣核 导学案(表格式)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学案 查看:60次 大小:314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枣核,导学案,格式
  • cover
28.枣核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核 妻”等10个生字,其中两个多音字“折 ”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2.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3.感受枣核的聪明、勇敢,敢于与邪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本课“核 妻”等10个生字,其中两个多音字“折 ”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难点:感受枣核的聪明、勇敢,敢于与邪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 学习资源 导学案、课件、讨论、活动、随堂检测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2:课文插图)他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小,他的名字叫“枣核”。别看他人长得小,但是非常机智勇敢。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新朋友的故事。板书课题,(板书:枣核) 二、课文品读 (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自由读课文。2.用笔圈出本课需要认识的生字。 3.把这篇课文读通顺。(二)我会认的字(1)出示 : 核 妻 爹 勤 犁 折 困 牲 府 罢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课件出示生字组词。(2)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4)多音字折(三)我会写字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1)找一找:左右结构:核 勤 折 牲上下结构:罢 爹 梨 妻包围结构:困半包围结构:府(2)熟字加偏旁:父+多=爹 利+牛=犁 口+木=困 牛+生=牲 广+付=府 四+去=罢 木+亥=核 (3)换一换:该 - 讠+ 木 = 核 近 - 辶+ 扌= 折 2、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3、易读错:爹 牲 罢4、指导写字:(1)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2)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3)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严格按笔顺描写。(4)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四)理解词语犁:翻土用的农具,用畜力或机器牵引。本课指枣核扶着犁耕地。造句:他能扶犁,能赶驴。缰绳:指扎住马上唇的一圈绳索或皮带、附带交织而成的手柄,作为控制装置。本课指牵牛和驴用的绳子。造句:我们放学了,就好象欢快的小马驹撒开了缰绳。钱褡:指盛钱的长方形大布袋。本课用来装钱的袋子。 造句:这钱褡里没装东西。惊堂木: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古时县官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衙役:衙门里的差役。衙役把他拖到大堂上,不分青红皂白先痛打一顿。(五)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如《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六)整体感知 1.“枣核”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主人公的名字。 2.“枣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因为枣核刚出生时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所以夫妻俩就给孩子起名叫“枣核”。3.课文写了枣核的哪几件事? 第一件事:枣核一直没有长,但是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第二件事:枣核不仅勤奋,而且聪明,设法帮大家解救了牲口。第三件事:枣核解救牲口后引起县官的责难,于是他智斗县官。4.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爹娘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欢喜得很,又因为“枣核”不见长而愁得慌。 第二部分:(3自然段)写“枣核”很勤快,本领高。 第三部分:(4—13自然段)写“枣核”和坏人作斗争,帮乡亲们夺回牲口,惩处了县官。 (七 )精读感悟1.阅读第2自然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