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949267

部编版六下-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30833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编版,六下,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 cover
提示:本篇课文配套朗读资源请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免费获取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3.古诗三首 ( 教案 ) 会写“侯、章”等 7 个生字,会认“擢、札”等 4 个生字。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体会三首古诗各自体现的传统文化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诗中的典故,联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体会古诗委婉、间接抒情的特点。 2 课时 第 一 课 时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借助注释、图画,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难点) 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复习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我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一些是与传统节日或习俗相关的,谁来背一背? 今天我们来学两首这样的唐诗———《寒食》和《十五夜望月》。 让学生在复习中学会迁移知识。 介绍作者 韩翃,字君平,唐代诗人。天宝十三年(754 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广为传诵。他的主要作品有《河上寄故人》《寄柳氏》《同题仙游观》等。 王建,字仲初,唐代诗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以田家、蚕农、织妇、水夫等为题材,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他的主要作品有《江馆》《水夫谣》等。 初读课文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初读。自由读诗,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检查初读情况。 (1)会写生字,并组词。 侯(王侯) 栖(栖息) 鸦(乌鸦) 书写指导:“侯”不要写成“候”,“栖”要提醒学生右边是“西”,不要写成“酉”。 (2)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①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②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③汉宫:诗中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④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⑤五侯:诗中泛指权贵豪门。 ⑥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⑦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⑧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细读课文 解诗题。 寒食,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中秋节与嫦娥奔月有关,中秋节的夜晚月光皎洁, 人们会赏月、吃月饼,有期盼团圆之意。 明诗意。 《寒食》 教师提问:同学们自由读诗,结合注释 说说《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 无限美好的画面。“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样就流于一般的概括,而是说“无处不飞花”,这种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 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整个长安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飞花”就是落花随 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 意蕴深远。“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皇城,自然也会吹入御苑,苑中的垂柳也随风飘动 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 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后两句描写了夜晚的景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唐代时皇帝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赐近臣, 以示恩宠。“日暮汉宫传蜡烛”,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皇帝特许“五侯” 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