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270889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 《习作例文》 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90次 大小:269099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习作例文,课件
  • cover
(课件网) 习作例文 人教版 四年级下(配统编教材) 这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篇课文? 《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 找出两篇课文在写作上的共同特点。 按一定的顺序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习作例文,继续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颐和园》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的颐和园? 这是 的颐和园。 你从哪个句子体会到的?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园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有赏。 这两句是全文的中心句,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你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快速在文中圈画出这些句子。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你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这些句子不仅介绍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还点明了游览的地点。 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又是怎样将景物写清楚的呢?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不仅点明游览的地点,还总写了长廊的“长” 写出了长廊的“美” 小组合作,交流其他景物的写法及特点。 万寿山脚下: 联系旁边的批注“抬头一看”,我知道了原来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小组合作,交流其他景物的写法及特点。 佛香阁: 作者写佛香阁,突出了它位置很“高”,从“耸立”和下文中的“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感受到。 小组合作,交流其他景物的写法及特点。 昆明湖: 从具体的词句中读出了昆明湖的“静”。作者就是通过写自己的感受和见闻,将昆明湖“静”的特点写清楚的。 学习《颐和园》时,我们先找出中心句,再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依据课文内容画出游览路线图,弄清楚作者写了哪些景点,最后联系旁边的批注和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七月的天山》 运用学习《颐和园》的方法自学《七月的天山》。 中心句: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七月的天山》 过度句: 1.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 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2.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3.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七月的天山》 运用学习《颐和园》的方法自学《七月的天山》。 路线图: 进入天山 ——— 再往里走 ——— 走进天山深处 进入天山,主要写了高耸的雪峰、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雪水、山脚下的溪流,描写这些景物时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非常有条理。再往里走,主要写了天山的原始森林。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的声音来衬托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托它的稠密。走进天山深处,主要写了野花。描写野花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像锦缎、像霞光、像彩虹,多美呀! 总结运用,强化策略 学习了两篇例文,你有什么收获? 1. 描写景物时可以按移步换景的顺序写,由外到里, 由高到低。 2. 可以运用衬托和比喻等手法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 总结运用,强化策略 描写景物时: 可以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让我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