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841958

第10课《古诗三首》课课练 (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47次 大小:2627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0课,古诗三首,课课,答案
  • cover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课课练 基础提优 一、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并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1.在燕(yān yàn)山脚下,无论是拿着chuí zi( )kāi záo( )山石的,还是种田养牛的,都干劲(jìn jìng)十足。 2.fén shāo( )垃圾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3.wǎng luò( )似(sì shì)一把双刃剑,我们要 正确、合理地使用。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钩:①钩子;②探求;③使用钩子或钩状物挤、挂或探取;④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1.燕山月似钩。( ) 2.弟弟灵敏地钩住高枝爬上去。( ) 3.那钩针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花篮的底部便形成了。( ) 深:①深奥;②颜色(浓);③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④从上列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4.千锤万凿出深山。( ) 5.夜深了,爸爸还在工作。( ) 6.学习要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 三、先解释加点字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当:( ) 走:( )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浑:( ) 清白:( ) 四、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石灰吟》的“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 2.《马诗》表达了诗人对马的喜爱。( ) 3.《马诗》的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写诗人回忆之前在战场上策马驰聘的激动人心的场景。( ) 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两句诗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积极乐观的精神而貌。( ) 全课文提优 一、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两句诗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用( ) 比喻( )。 2. 千锤万凿山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这两句诗表面的意思是写石灰的前身--石灰石需要经过( )和( )等重要磨难才能变成石灰。面对这个过程,石灰的态度是( ),这表现了石灰的( )。 3.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句中的“深不怕”体现的石灰形象可以让我们想到描写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 ( )、( ),还可以让我们想到文天样的诗句"( ),(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课的三首诗都是( )(A.送别诗 B.山水诗 C.咏物诗)。(填序号) 2.《马诗》的作者( )借( )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 )”(填诗句),表达了诗人渴望( )的志向。 3.《石灰吟》一诗表面上是赞颂石灰( )、( )、( )、( )的特点,其实诗人是借石灰之口,表达了自己( )高尚情操。 三、阅读课内古诗,完成练习。 竹石 ( )不放松,(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竹石》的作者是( ),他是( )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 3. 第一句诗中,“( ) ”字特别传神,写出了竹子( )的性格。第三句诗中,“千”和“万”写出了竹子面对的考验( ),“还坚劲”表现出诗人( )、( )的精神。第四句诗中,“东西南北风”喻指( )。 4.竹石不屈服于(多选)( ) A.土地贫瘠,没有足够的养分。 B.寒冷天气对竹石生长的巨大影响。 C.从多方面吹来的大风。 D.游人们将它向多方面地摇动。 拓展提优 一、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行仿写。 例:成熟的 苍翠的 ( )的 稻穗低头 青松傲雪 烛光( ) 那是我 那是我 那是我 播种的 ( )的 ( )的 谦逊 ( ) ( ) 二、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①百花丛,独立疏篱②趣未穷③。 宁可枝头抱香死④,何曾⑤吹落北风中 [注释]①并:一起。②疏篱:稀疏的篱笆。③未穷:未尽,无穷无尽。④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⑤何曾:哪曾,不曾。 1.诗人写菊花,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对比 D.夺张 2.在横线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