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少版第五册第六单元 《牧童短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牧童短笛》,感受乐曲不同段落的情绪,初步了解乐曲的结构。 2、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能模唱作品的主题旋律,感受作品的民族风格。 3、能够在听乐曲的同时展开联想,并能用唱、跳、演等形式表现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感受不同乐段的音乐特点并想象其表现的意境。 教学难点: 记住主题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教学过程: 一、完整聆听 1.初步感受全曲的情绪、想象情境。 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要请钢琴来给大家讲个故事,你可以闭上眼睛听一听,想象一下,故事里有谁?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2.欣赏完,讨论: 故事里有谁?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3.揭示曲名,初步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乐曲到底讲了什么,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名字———《牧童短笛》。这一次,谁来说说乐曲讲了什么。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首曲子创作于1934年,到今年已经整整80岁了,它的作者就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贺绿汀先生。这首乐曲描述了牧童在田间放牛、嬉牛的场景,展现了一幅其乐融融的田园画面。 二、给乐曲分段 1.欣赏视频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如诗如画的田园世界,体会一把牧童放牛的乐趣吧! 2.根据情绪划分乐段 (1)你觉得牧童放牛时的心情怎么样? (2)乐曲用什么样的情绪来表现? (3)这首乐曲的情绪有变化吗?它是怎么变的? (4)根据情绪的变化,乐曲可以分成几段? 三、分段欣赏,初步感知ABA’的三段体结构 (一)第一段 1.聆听,讨论第一段的情绪 我们来听一听第一段是什么样的情绪? 2.随音乐做动作,感受乐曲的优美 大家想一想,在这一段中,小牧童在干什么?你能用优美的动作来表现吗? 3.模唱,体会乐曲的民族特点 (1)教师唱前两句乐谱,引导学生找到民族调式的规律 这段音乐太美了,不仅可以跳还可以唱呢!现在我就要考考大家,请你们仔细听,老师唱到了哪些小音符。 (2)学生模唱前两句乐谱 同学们真聪明,乐曲只用12356这几个音组成,所以有着浓浓的中国民族风味,现在就跟着老师唱一唱。 (3)填词演唱 4.教师左右手分别演奏,帮助学生感受复调旋律 5.再次欣赏第一段,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乐曲 (二)第二段 1.聆听,感受第二段的情绪 第一段音乐优美、抒情,我们来听听第二段又是什么情绪呢? 2.随音乐做动作,感受乐曲的跳跃 3.看图谱,做动作,分乐句,感受牧童嬉牛的乐趣 同学们跳的开心吗?小牧童和牛儿玩的也很开心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出示图谱,教师示范 小牧童跳了几下?牛儿呢?他们是这样跳的。(示范) (2)学生练习 (3)分乐句 我们把这几个动作连在一起称为一组动作,现在我们跟着音乐跳一跳,想一想这段音乐可以跳几组这样的动作。(6组) 最后一句小牧童和牛儿跳累了,手拉着手休息啦! (4)跟着音乐跳一跳 a.完整跳一遍 b.一组牧童,一组牛 C.两两结对,一人当牧童,一人当牛 (三)第三段 1.聆听,找出第三段和第一段的异同。 我们来听听第三段,想一想它和第几段比较相似?是一模一样吗?什么地方不同?(可以用钢琴示范) 2.总结ABA’的三段体结构 像这样开头和结尾既相似又有不同的曲子,我们成为ABA’结构。 四、完整欣赏全曲,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乐曲 现在,我们把乐曲再完整的欣赏一遍,你可以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方式表现乐曲,你可以当牧童也可以当牛。 五、拓展:欣赏长笛演奏《牧童短笛》 这首《牧童短笛》经过了80年的风风雨雨,成为几代人心中的经典之作,牧童和牛的可爱形象宛如一幅幅水墨画,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除了钢琴独奏,许多音乐家都用自己独特的演奏方式来表达对这首乐曲的喜爱。 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