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麦号子》教学设计 课型: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习任务2:独唱与合作演唱 A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自然的声音,自信、有感情的独唱或与同伴合作进行齐唱、轮唱、固定阴性伴奏唱,以及其他形式较为简单的合唱。 B认识常用的拍号、表情记号和力度、速度记号,知道他们的名称和用途;演唱是能够根据音乐术语或记号,适切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并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反应。 C能正确识读或排挤简单节奏谱,跟随音乐模唱或用唱名视唱简单旋律。 学习任务4:编创与展示 A能即兴编创与音乐情绪、特点一致的声势、律动或舞蹈动作,并参与表演。 B能对自己活他人的编创与表扬进行简单评价。 2.教材分析 《打麦号子》是一首流传于江苏地区的农事号子,展现了集体打麦劳动时热烈欢快的场景。歌曲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节奏鲜明、旋律朗朗上口,衬词“哼哪”“嗬嗬”生动体现了劳动号子的特点。歌曲结构短小,情绪乐观,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是帮助学生感受劳动号子魅力的典型作品。 3.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初步接触过劳动歌曲(如《舂米歌》和《哈腰挂》),对“号子”有基本认知,对“一领众和”的表现形式也有了初步的感受,但没有深入的进行尝试。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但协作演唱时容易出现节奏不稳、声部混乱的问题。需通过情境创设和分层练习,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二、学习目标 1. 感受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感知“一领众和”的形式美与劳动节奏的韵律美。 2.能用有力且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初步掌握“领”与“和”的协作演唱。 3.了解歌曲与江南地区打麦劳动的联系,理解衬词在号子中的作用,体会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 4. 能尝试为歌曲设计简单的劳动律动或节奏伴奏。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用欢快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打麦劳动的热烈场景。 初步体验“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学习难点:“领”与“和”声部的准确衔接与节奏配合。 衬词“哼哪”“嗬嗬”的弹性咬字与力度表现。 教学设计 学习 目标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感受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感知“一领众和”的形式美与劳动节奏的韵律美。 导入部分 1聆听并回答问题:人们在打麦子,通过喊口号来统一动作。 2模仿老师动作,并跟随节奏念“哼哪、嗬嗬”,初步感受劳动节奏。 3.生:劳动号子 打麦号子。 播放打麦场劳动视频片段, 师:人们在做什么?劳动时如何统一动作? 教师模仿打麦动作(挥臂、捶打),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综合之前的学习经验请同学们告诉我 这首歌是什么题材?如果给他起个名字你会怎么起? 认真聆听 主动模仿 积极回答 1. 感受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感知“一领众和”的形式美与劳动节奏的韵律美。 2.能用有力且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初步掌握“领”与“和”的协作演唱。 3.了解歌曲与江南地区打麦劳动的联系,理解衬词在号子中的作用,体会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 新知新学 活动一:完整聆听 整体感知 1.聆听对比 这首号子的力度比《哈腰挂》弱了一些。 2.自由发言 最后总结劳动力度强了歌曲的力度就强,劳动力度弱了歌曲的力度也就稍弱。 3.聆听回答问题。 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和 衬词有“哼哪”“嗬嗬”等 4.跟音乐模唱。可以分两个部分。 活动二:分段学唱 (一)学习第一部分 1.生:只有节奏没有旋律。 2.跟随老师一起拍节奏。 3和老师配合演唱第一乐段。 4.生生配合演唱第一乐段。 (二)学唱第二乐段 1.生:1.3乐句相同,2.4乐句相同。 2师生接龙唱。 3.继续接龙唱。 4.师生交换接龙唱。 5.生完整演唱。 6.师生配合唱歌词。 7.继续练习。 8.练习领唱部分, 活动三:完整演唱 1.生生合作,尝试领与和角色的互换,体验协作的快乐! 2.有感情的演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