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腰挂》教学设计 课型:欣赏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习任务1:听赏与评述 A能听辨音乐中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并判断是哪些音乐要输引起的音乐情绪、情感的变化。 B能区分独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基本演唱形式;能分辨小型音乐的体裁与形式,简单描述他们的特点。初步了解不同体裁与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能根据情感表达和生活需要,选用合适音乐。 C感知、体验我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音乐的风格,能做出恰当判断或反应。 D在聆听、体验音乐时能始终将听觉注意力指向音乐,活动中遵守规则、不影响他人。 学习任务4:编创与展示 A能即兴编创与音乐情绪、特点一致的声势、律动或舞蹈动作,并参与表演。 B能对自己活他人的编创与表扬进行简单评价。 2.教材分析 《哈腰挂》是一首经典的黑龙江抬木号子,属于林区劳动号子的代表。“哈腰挂”是起步口令,意为“弯腰挂钩”。歌曲具有极强的实用功能,其音乐特征为:节奏极其短促、铿锵有力、呼喊性强、一领众和、旋律性弱。它是劳动号子中“高强度”类型的典范,完美体现了音乐节奏、力度与劳动动作的高度统一,是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音乐”的极佳教材。 3.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初步接触过劳动歌曲(如《舂米歌》),对“号子”有初步概念。但《哈腰挂》所表现的沉重劳动场景与学生生活距离甚远,其近乎“呼喊”的音乐形式也可能让他们感到陌生甚至好笑。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情境创设和实践体验,化抽象为具体,引导他们感受音乐背后的劳动力量与协作精神。 二、学习目标 1.聆听《哈腰挂》,能感知并描述其短促、铿锵、呼喊性的音乐特点。 2.能模仿并表现歌曲中“哟嘿”、“嘿”等核心衬词的呼喊,尝试用身体动作(如弯腰、起步)和节奏声势体验“一领众和”的协作形式。 3.知道这是一首东北林区抬木号子,理解其音乐特点(节奏、力度、领和形式)与繁重危险的集体劳动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体会其中蕴含的劳动智慧、协作精神与力量美。 4.能根据对音乐的理解,与同伴合作进行简单的“抬木”情景模仿与节奏创编。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感受并理解《哈腰挂》短促、有力、呼喊性强的音乐特点及其与抬木劳动的关系。 学习难点:理解音乐形式对劳动的必要性(实用性),体会其内在的力量美与协作精神,而非停留在表面的“好笑”。 教学设计 学习 目标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理解劳动号子 导入部分 1.思考并回答问题。 2.观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口令。 3认真聆听并理解劳动号子定义。 1.师:一根又重又长的木头,需要很多人一起抬,怎样才能让大家同时用力,步伐一致呢? 2.播放一段简短的、无声的抬木劳动视频。 师:在没有机械的年代,工人们靠什么来统一步伐、集中力量? 3.师:口令能够使人们的步伐统一。在音乐中这样统一步伐的歌曲我们称之为“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中国民歌的一种体裁类别。产生并作用于劳动、与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间歌曲,简称“号子”。 认真聆听 积极回答 1.聆听《哈腰挂》,能感知并描述其短促、铿锵、呼喊性的音乐特点。 2.能模仿并表现歌曲中“哟嘿”、“嘿”等核心衬词的呼喊,尝试用身体动作(如弯腰、起步)和节奏声势体验“一领众和”的协作形式。 3.知道这是一首东北林区抬木号子,理解其音乐特点(节奏、力度、领和形式)与繁重危险的集体劳动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体会其中蕴含的劳动智慧、协作精神与力量美。 新知新学 活动一:初听感受 1.认真聆听回答问题:最大的不同不是唱,是喊,很有劲。 2聆听理解。 3.聆听并回答:一会儿一个人唱,一会儿很多人唱。 4.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二:分段聆听,深度体验 1.口令:哈腰挂、挺起腰、把住们等。作用是指挥动作。 2核心词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