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合并同类项(2)》的教学设计 课题:3.4合并同类项(2)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初一年级(北京师范大学-出卷网-出版) 教师: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 邹国胜 教材分析 《合并同类项(2)》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第三章《字母表示数》中的第四节内容的第二课时。 《字母表示数》这一章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从数到式的认识上的飞跃,因此,对于初中学生思维形式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展,掌握了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就可以顺利完成整式的加减运算,同时,合并同类项对简化计算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还是今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思想方法及其在数学学习和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二.学情分析: 这节内容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思维形式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因此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这节课授课班级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已初步形成了乐于交流、勇于探索的学习风气。 在小学,学生曾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问题,在本节的第一课时学生已学习了多项式的项、项的系数等概念;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学生也经常会遇到一些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将同类事物进行合并的现象和问题,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具备了理解同类项,并将其合并的学习基础。 三.教学目标设置及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1、知道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能准确合并 同类项; 2、能在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化简求值运算; 3、体会分类合并、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会判断同类项并能合并同类项。 教学难点:同类项的定义、合并同类项法则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四.教学问题诊断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的形成过程及应用。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我采取了三个策略: 1.在形成同类项概念时,我给出了一些代数式让学生去分类并要求说出分类依据,通过师生、生生的辨析总结出同类项的两条标准,为了进一步准确地辨别同类项,我设计了三组过渡性的练习。 2.为了学生能够自行得出并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我设计了一组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 为法则的形成作好铺垫,通过知识迁移得出法则,并利用等积法对法则进行验证。 3.在例题和变式题的学习中,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当学习出现困难时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巩固法则。 另外,针对以往学生在化简求值时总是直接代入数值计算,而没有先合并同类项进行化简,因而造成计算错误的情况,在教学中我采取的应对策略是: 1.在例1讲解完后,引导学生把合并后的结果和原代数式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辨析,由学生自己得出合并同类项具有化繁为简的功能,为后面在代数式求值时确立:“先化简,后代入求值“的步骤做铺垫。 2.在“做一做”的学习中,我并未要求学生先化简、后代值,而是通过对比学生的两种计算方法,让学生领悟先化简的好处。 3.在同类项的辨析时,我有意给出3pq和2qp、,为后面的变式练习提前铺垫。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感知分类: 1.在一次“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中,我们班同学非常积极,其中一位同学把储钱罐捐出来,满满的一罐硬币里有一元、有五角、有一角的,你能以最快的方式统计一下这罐硬币是多少钱吗? 2.观看超市里货物的摆放、书店里书籍的摆放。 3、多媒体出示下列问题 观察下列代数式,把你认为相同类型的式子归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