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945590

4.《夜书所见》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共21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62263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夜书所见,课件,教学,反思,2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夜书所见》说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一、说教材 《夜书所见》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说学情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  四、说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五、说教学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像”,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像的闸,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问题,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像更丰满,更高大,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 、课前活动,接近文本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 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 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环节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平、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这是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通古诗。 三、 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梧叶 灯 儿童捉蟋蟀 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 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借助注释知道的。对,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帮手。现在开始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习古诗。 这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的习惯。 C .作者是怎么看到儿童的?(因为看到了灯)原来是孩子在捉蟋蟀。你们捉过蟋蟀吗?捉蟋蟀有趣吗?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儿童的快乐,有趣。表情朗读诗句,(这一环节是渗透《课标》中提到的在读中积极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体验。)听你们一读勾起了老师的童心,老师也读一读好吗?提个条件:闭上小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好像看到了什么?(儿童捉蟋蟀) D. 捉蟋蟀这么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秋天)适当表扬:同学们有一双慧眼,那我们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读出秋天的句子,你们见过梧叶吗?(对比想象学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