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003804

23《童年的发现》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1454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童年的发现,教案
  • cover
《童年的发现》活动设计 一、教材分析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文章用倒叙手法,通过讲述“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鼓励孩子们要大胆求知、勇于探究。文中对九岁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有趣言行的描述,充满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禁。 课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风趣,把“我”的“童年的发现”写得意趣盎然。比如,课文开头就很有意思,特别强调了“我”九岁时独立思考后有所发现的不同凡响,表现出“我”抑制不住的骄傲。九岁的孩童,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就能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在常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即使人们哈哈大笑,“我”也不以为意,仿佛在俏皮地跟读者打趣。又如,“我”的梦是如此奇妙,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孩子的天真跃然纸上。而在求教老师的部分,孩子的语言充满童趣,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想要把问题探究清楚的心情。老师也很幽默,既回答了孩子的问题,又巧妙地对孩子进行了教育。再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我”庆幸老师没容“我”解释的背后,是难以掩藏的强烈的自豪感。“还不笑塌房顶”等夸张的表述、强烈的语气,表现出儿童独有的天真可爱。课文结尾以自嘲的方式调侃“我”被老师误会轰出教室的事实,“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既暗指了历史上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也表达了“我”对被轰出教室一事的看法。言下之意,“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的人并列,作为自我安慰的理由,再次体现了儿童独有的可爱与幽默。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第3自然段描写的“我”的梦境:一个可爱的孩子在空中轻盈地飞翔,下面有街道、白桦树、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等。插图表现了孩子童年爱做梦、好想象的特点,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胚、祸”等10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 1.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交流自己有过什么“发现”,分享探究乐趣。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童年的时光总被人们赋予了美好和无忧无虑的幸福。可是小孩子也会有烦恼吧,要不然他们怎么会问个不停、翻个不停、动个不停,他们会为了蚂蚁搬家而默默坚守、会为了雨后彩虹而振臂高呼,这对于他们都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但是他们也会问为什么,也想去探索这个奥妙的世界。那同学们你们在童年的时候有没有对这个奥妙的世界进行探索,有没有“重大”的发现呢?(自由回答) 2.今年我们将要学习本单元最后一刻《童年的发现》。(板书)齐读课题。 3.作者介绍。 (二)初读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本课生字,不认识的读不懂的词圈出来,小组交流。 3.生字指导:(1)语气词:“嘿”读准字音,结合语境,读出它的语气。 (2)近义词:“祸患”近义词“祸害”“患难”。 4.齐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预设:有关于胚胎发育的规律。 2.“我”对于自己的“发现”有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骄傲,自豪。 3.你从哪看出的。 预设:“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4.“我”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小组合作) 预设:先是“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然后请老师解答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老师作出的解释;关于“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一疑问。“我”渴望把问题弄明白,于是自己不断观察,绞尽脑汁地思考,大胆地猜想,终于发现了所谓的人类进化的规律。这个猜想就是“我”独立思考的“童年的发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