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144554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164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 cover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延、昔、茅”等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能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句子。 3.通过学习,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能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地方。 【教学难点】 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介绍写作背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 2.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齐读课题。(板书:延安,我把你追寻) 设计意图:课外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对延安更加了解。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也为课文的学习以及精神的感悟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 自读任务 (1)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 (2)学生自读时,师相机巡视纠正学生坐姿和读音。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思考:诗中多次出现“追寻”,是在追寻什么? 2.探究活动 (1)诗中多次出现“追寻”,是在追寻什么? 资料补充: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是延安的象征。当年许多革命者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 南泥湾开荒: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封锁和边区的灾荒,给边区带来极大的经济困难。南泥湾在延安的东南,距延安约45公里。这里虽然人烟稀少,满目荒凉,但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于耕种。1940年秋,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面旗帜。 枣园、杨家岭都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毛泽东等中共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期间,指挥了抗日战争敌后战场、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 预设:所以作者选用这几处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反复用“追寻”一词,其实就是在追寻延安精神———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板书:自力更生) (2)我们再来看看第一小节。自己读一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预设: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板书:比喻) (3)指导朗读。在朗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两个词语时,语速放缓。 (4)学习3~4两节,思考“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丢不掉的是什么?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宇宙飞船探索太空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预设:“一排排高楼大厦”“一件件家用电器”说明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 预设:“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预设: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手法描写了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板书: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