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5362834

苏少版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 雷鸣电闪波尔卡

日期:2025-09-21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388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苏少版,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 cover
小学音乐欣赏课《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教学设计方法及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中已凸显出重要的作用。符合教学规律、适合于学习需要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欣赏教学整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资源提供的音响、视频和相关资料去讲授丰富的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对象分析: 1、 教材分析:波尔卡——— 波尔卡舞源于波西米亚民间舞蹈,是由双人来表演的一种活泼的绕圈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电闪雷鸣波尔卡》这首速度很快的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 施特劳斯的作品,是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作于1868年 。在乐曲中,作者加入了大量“定音鼓震音奏法”, 并利用钹及其奏法上的音色特点,模仿雷雨和闪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场面。全曲为ABA 三部曲式,自始至终呈现出热烈的气氛。乐曲A段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预示,气氖生动活泼;第二主题中可以清楚地听到“雷鸣电闪” 的音响,仿佛真的出现了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景象。乐曲B段主题在歌唱般的旋律中,不时地穿插着“雷鸣电闪”般的音响,色彩交织、生动无比。全曲的总时间并不长,但足以给听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2、 学习者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音乐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音乐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变的过程中。他们独立意识、接受能力和求知欲增强,对音乐充满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表现欲,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但他们看问题仍然比较幼稚,对复杂的是非分辨不清,自控能力较差。根据这一时期的年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课程整合,引起学生听赏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欣赏氛围,以丰富情感体验,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提供保证。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电闪雷鸣波尔卡》,感受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感悟自然音响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1、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参与,运用感悟、体验、合作等综合手段,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力和音乐创造能力。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看、听、唱、跳等活动为学生创造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氛围,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开放的、有活力的音乐欣赏课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 媒体运用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育教学活动。1、利用信息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全方位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创造一个有活力的音乐氛围,提高欣赏课教学效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钹、鼓等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1、 导入(边放课件边介绍维也纳金色大厅) 师:同学们,在欧洲多瑙河畔的奥地利,有一座美丽的城市———维也纳, 她是世界古典音乐和歌剧中心,被誉为“音乐之都”。在这座美丽的城市曾经诞生过许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莫扎特、舒伯特等。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优秀的音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