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856810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 回忆往事之《作文上的红双圈》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314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
  • cover
《作文上的红双圈》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品读课文,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3.感知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并能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并能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作文上的红双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没有什么疑惑呢 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红双圈”是什么?“红双圈”有什么作用?)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文本去一探究竟吧! 【设计意图】:一问激起千层浪,在探究性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能有效的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初读任务 (1)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背景,从而深入她的情感内心世界。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3)作文上的“红双圈”指的是什么? 2.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小提示:记叙文,可抓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关键点来概括。 预设: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在学生时代的一次征文比赛中,作文《补考》被老师打上九十八个红双圈,接着被陆续刊载,在这一个个小小的红双圈背后,隐藏着老师对“我”大大的关爱和鼓励,从而激励“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最终成为一名作家。 【设计意图】:出示初读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让学生有据有依,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在文中圈一圈、画一画,并用思维导图梳理出来。 (1)小组内分享交流。 (2)小组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2.当“我”听说作文被贴在报告栏上时,“我”有什么表现?找出相关语句,圈出关键词,说说你的体会。 (1)预设: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 (2)预设:我像做贼一样地溜过去,独自站在报栏前,欣赏我的打满双圈的作文。我带着心跳,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红双圈。 3.“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它对“我”而言又有什么作用呢? 预设:一个个小小的红双圈,给予“我”大大的关爱与鼓励,让“我”有信心、有勇气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最终成为一名作家,说明“红双圈”给“我”的一生带来了重大的影响。“红双圈”它对“我”而言意义非凡,它包含着老师对“我”的关爱与鼓励,对“我”的一生起到激励与引领的作用。 4.从小小的红双圈可以看出,它给作者带来了大大的力量,那么这篇文章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写的呢? 预设:以小见大。 (1)明确什么是以小见大?(即在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小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刻内容的写作方法。) (2)那这篇文章的“小”与“大”体现在哪里呢? 预设: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了老师对作者的激励与引领作用,所以文章的“小”是红双圈,“大”是老师的激励与引领。 5.学生合作交流解疑: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你能用下面的句式来说说这篇作文对作者的影响力吗? 例:假如没有这篇红双圈的作文,“我”可能会 。 6.教师相机指导。 7.小结:是的,如果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的鼓励,可能不会有作者今天的一切,于是作者充满感激之情,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的红双圈”,来表达自己对老师、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品悟和语言分析,可以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文章情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