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972867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 (共22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123626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2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前导入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出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绍兴,毕业于南开大学,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周恩来历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国军政治部驻渝办事处主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等职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在北京逝世。 课前导入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期步加深。英、法、德、意等帝国主义列强趁机侵略中国。当时的中国政府软弱无能、贫穷落后,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欺负我们。他们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的国士,还让我们赔款,国内局势也非常混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常常在中国人自己的领土中却被外国人欺辱,大家敢怒而不敢言。 初读课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初读课文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沈阳。一到沈阳,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初读课文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进了租界。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心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写一写 组词:崛起 组词:沈思 写一写 组词:北魏 组词:规范 写一写 组词:效果 组词:清晰 写一写 组词:租房 组词:淮河 写一写 组词:斥责 组词:蛊惑 连一连 热闹 近义词连线 严肃 沉郁 郁闷 喧闹 严厉 连一连 劝慰 近义词连线 惩处 训斥 斥责 安慰 惩罚 连一连 疑惑不解 左顾右盼 反义词连线 沉重 屈辱 目不转睛 荣耀 恍然大悟 轻松 读一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