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259318

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131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
  • cover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送”以及多音字挑 “挑”,   2、背诵并读懂《夜书所见》,理解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2.感受古诗中的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古诗是我国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之前的学习中同学们都喜欢哪些学过的古诗(让同学来说一说),那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古诗,去看看 诗人都在古诗中描绘了什么。 作者简介: 叶绍翁(公元1194年~公元1269年) [1] ,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南宋中期诗人。 叶绍翁原姓李,后因受祖父李颖士牵连,家业中衰,少时即嗣于龙泉叶氏。宋光宗至宋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又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初读古诗: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律感,认识多音字“挑” 2.让学生跟着音频朗读,划出节奏标好停顿。教师范读,学生再读,生生互评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精读古诗: 1. 读第一行诗。萧萧梧叶送寒声 理解“萧萧”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发出的声音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 2、读第二行诗。江上/秋风/动/客情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翻译: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3、读第三行诗。知有/儿童/挑/促织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翻译: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4.读第四行诗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翻译: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5.接下来再请同学们一起想象一下诗中的画面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窗外,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我久久地不能入睡,我不由得想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家乡多好呀,家乡多美呀,家乡多么温暖呀!如今我一个人客游在外,多么的孤独呀!突然,我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小小的灯笼在晃动,料想一定是孩子们在那里快乐地捉蟋蟀吧。 四、诗歌小结 这一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