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宝库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熟悉的舞蹈视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唤起对敦煌飞天初步的感受。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突出新课改理念,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在感知整体、探索时代特点、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的环节使课堂成为理论知识产生和情感体验的场所。课后探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究的习惯,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图像识读:通过整体欣赏、细节赏析,感受敦煌壁画作品传达的意味。 审美态度:能够运用一定的视觉传达的语言来进行表述敦煌莫高窟的作品。 文化理解:体会到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之美,领略敦煌的文化奇迹,增强民族自信。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敦煌壁画作品传达的意味。 教学难点:体会到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之美,领略敦煌的文化奇迹,增强民族自信。 四、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确定以下学方法:讲授法、对比分析法、实践体验等。 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视频导入 激趣入题 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的水下舞蹈《祈》令观众心驰神往。舞者身穿墨绿色的长裙,大红披帛,杏黄色的飘带做点缀,仿佛是敦煌画壁中走出来的人。同时“S”身型的舞姿、多种具有宗教原型的手印、舒展延伸的足部动作,都是结合了敦煌壁画飞天的动作,下面我们就深度徜徉于敦煌莫高窟。 整体感受 突出重点 中国四大名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是沟通中原和西域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沿线的商业中心,各种民族与文化交汇的场域。 从某种意义上讲,飞天已然成为莫高窟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三、细节探究 强化重点 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 北魏时期其特点受印度风格影响较大,呈现出原始的朴拙之美。 西魏时期绘画风格逐渐体现中原西域合璧的效果。 隋代飞天动感最强,也更加注重装饰的效果,使用花朵,云彩等制造氛围。 唐代飞天自信飞扬,变化无穷,呈现出万国来朝的强盛之势。 五代时期画风遗留了不少唐代风貌,造型上体现中原与西域的文化结合。 元代飞天和常见的仙气飘飘的飞天不同,蒙古族转变为豪迈壮实的审美使风格。 拓展延伸:壁画内容还包括民族传统神话题材、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山水画等。 四、课堂小结 突破难点 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集合的立体艺术。石窟里美轮美奂的壁画,喜怒安详的彩塑和藏经洞里的珍贵文献,能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历史的脉动,因为在莫高窟,历史与我们近在咫尺。 课后探究 升华情感 查阅资料、对比分析等方式进一步感受敦煌莫高窟的彩塑之美,领略敦煌的文化奇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