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589386

利用课文插图教《小蝌蚪找妈妈》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14次 大小:144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利用,课文,插图,小蝌蚪找妈妈
  • cover
利用课文插图教《小蝌蚪找妈妈》 形象生动的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插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事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因为“看图学文”是以图为本,凭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文从图来,“文”描写画面事物,把画中蕴含的意境和“画外音”描绘出来,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是看图学文的重点训练项目。笔者以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为例,介绍了借图提问、由图入手、图文对照、看图复述、指导朗读等利用课文插图开展教学的方法。 借图提问 看图复述 指导朗读 插图教学 形象生动的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一般是为理解课文的重点而设计的。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充分利用插图来为教学服务,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借图提问,激发思维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生动有趣、浅显易学的常识性童话故事,课题既概括了内容又点明了中心。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好奇爱动,持久性差,课始能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教学前设计了一个谜语:“小时黑豆芽,游玩水中央,长大换绿装,庄稼地里呱呱叫,转眼害虫被吃掉。”学生一听,兴致勃勃,纷纷举手回答。接着出示第一幅图指着小蝌蚪问学生:这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那这节课我们看看小蝌蚪要干什么?好吗?(板书课题)思考: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呢?它们又是怎样找到妈妈呢? 2 由图入手,细致观察 本课插图再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因而观察时既要注意前后的联系,又要注意青蛙在各个阶段形体上的变化,还要注意从形状、颜色等方面加以区别。 出示整幅跨页图。首先,引导学生分部观察图面,从左至右,先看小蝌蚪的特点:“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首先观察小蝌蚪在同鲤鱼妈妈说话时形状上发生的变化: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而且尾巴变短了,接着观察小蝌蚪追上乌龟时身体发生的变化:多了两条前腿,身子变成了浅绿色;最后观察小蝌蚪见到青蛙妈妈时,变化更大了:尾巴不见了,身上长着黑灰色的条纹,浅绿色的身子变成深绿色,两只大眼睛向外突出。此外,看图时不仅要对鲤鱼、乌龟、青蛙妈妈的形状、颜色、表情、动作进行认真观察,还要注意青蛙妈妈的脚、嘴是什么样的。 图画的各部分都观察完了,再让学生从左到右观察一遍,使观察更系统、更完整,从而使学生对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有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3 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学生在观察图画,了解图意后,继而阅读课文,学生由形象感知进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图文对照,逐段学文,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抓住“变”字,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小蝌蚪身体开始是什么样子?不久有什么变化?离开鲤鱼妈妈后,小蝌蚪有什么变化 离开乌龟后身体又有什么变化?找到妈妈后,小蝌蚪的身体最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使学生掌握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 通过图文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迎上去”、“追过去”、“游过去”三个词语的不同意思。“迎上去”既表示小蝌蚪有礼貌,也表明鲤鱼妈妈是从对面游过来,它们也向鲤鱼妈妈游去;“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乌龟的前进方向相同,更表现出小蝌蚪知道妈妈的一些特征和所处的位置后急于找到妈妈的心情,当小蝌蚪看见乌龟在前面游,以为是自己的妈妈,所以就加快速度从后面赶上乌龟;而“游过去”是由于小蝌蚪对妈妈的长相特征已有全面的了解,当它们看见青蛙是“蹲”在荷叶上时,小蝌蚪就不用着急地去追赶,而是满怀高兴,不慌不忙地游过去。 4 看图复述,促进理解 复述是训练学生连贯地进行口头表达的一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