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743351

8.《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5次 大小:216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cover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统编版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有趣的童话:让学生体会童话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帮助学生建立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描述了当时冷酷的现实与女孩美妙的幻想交织的画页。课文中出现了多处对比,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美妙幻象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结尾处,小女孩带着微笑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以乐衬哀,更讓人对小女孩的命运产生深深的同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安徒生运用渲染和衬托的手法,这对深化主题、揭示作品的批判性具有重要作用。安徒生讲述这个故事为的是批判当时那种不公平的社会制度,揭示旧社会贫富悬殊的问题,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穷苦悲惨的生活。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读、同桌互查、点燃火柴游戏等方式会认“蜡、烛、焰”等12个生字,通过自学观察、教师范写、学生摹写和互评等方式会写“柴、冷、旧”等14个生字。 2.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等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针对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谈感受。 3.学生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所产生的幻想,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导入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 用简洁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在圣诞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环节二 对比阅读 回忆1—4段内容,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通过“出示画面”和朗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①对小女孩鞋的描写(她穷得连鞋也穿不起,还被别人欺负。) ②对小女孩头发的描写(小女孩很美丽,但是由于贫穷,又冷又饿,她根本没注意到自己的美丽。) ③“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运用对比来告诉人们,反衬出小女孩的可怜。) ④“天快黑了,又下着雪”。(进一步写出小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环节三 关注小女孩的命运 交流幸福: 1.小组合作学习,画出表示小女孩幸福的句子。 她擦着了第一根火柴,她幸福地看到: 她擦着了第二根火柴,她幸福地看到: 她擦着了第三根火柴,她幸福地看到: 她擦着了第四根火柴,她幸福地看到: “两腮通红,嘴上留着微笑”(小女孩死去时的神态,说明小女孩是在幻想的幸福与欢乐中死去的。)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学生反馈交流交流幸福画面,教师板书: 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3.学习第一幅画面,思考为什么想到火炉。 4.运用学习第一幅画面的方法,学习二、三、四、五次画面,并找出现实生活的依据。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找出小女孩幻想的现实依据。 环节四 交流不幸,幸福与不幸的对比 1.找出每次幻想后的现实生活。 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 2.总结表达方法,播放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通过朗读,感受小女孩的不幸,以及残酷的现实生活。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环节五 升华情感 揭示中心: 1.感受课文最后两个幸福的含义。 第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临死的时候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第二个“幸福)的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