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935839

21 古诗三首 枫桥夜泊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2447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 cover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二首。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名垂千古、万人传播的羁旅诗。本诗通过诗人在江南游历,夜泊枫桥时,对眼前残月西沉、乌鸦哀鸣、霜华漫天、渔火愁眠、夜半钟声、孤舟摇曳景象的描绘,真切自然地抒发了他跨越时空的羁旅之愁。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悟诗中,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此处设问可由学生回答。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忧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诗歌从很细小的景物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五年级学生能借助工具书、注释、想象画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也积累了不同古诗的吟唱,如《夜书所见》《静夜思》等,以诗吟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一定基础,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但对诗人张继及写作背景比较生疏,所以借助背景资料的搜集可以锻炼学生用工具书的能力,并且加深对古诗和作者的理解。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默写。 (2)想象景象,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借助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体味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隔空对话”活动中交流讨论古诗的诗意及诗中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景物及特点,引导学生把握古诗主要内容,多角度体会作者寄情于景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落第之愁、思乡之愁、忧国之愁。通过读、悟、思、行等方式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培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听一声声传来的是什么声音?钟声、钟声... 生:钟声,钟声......是啊,当代诗人陈小齐把钟声写进了歌词里,读 师:同学们再看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还把钟声写进了诗句里。谁来读一读?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生:读诗句(读出韵味和节奏) 师:同学们再看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也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还愿意读?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这里不仅写到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