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315260

8《冀中的地道战》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7次 大小:178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设计
  • cover
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侵、略”等 8 个生字,会写“侵、略”等 10 个字。理解“侵略、妨碍”等词语的意思。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3. 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2. 难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精彩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吗?这部电影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利用地道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冀中的地道战》,它将为我们详细介绍冀中地道战的情况。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一下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吧! 二、作者简介 周而复(1914 年 1 月 3 日-2004 年 1 月 8 日),原名周祖式,安徽旌德人,著名作家、书法家,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周而复自幼喜爱文学,早年就读于上海光华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周而复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1938 年 3 月 15 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周而复在 70 年的创作生涯中,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等,代表作品有《白求恩大夫》《上海的早晨》《长城万里图》等。 《冀中的地道战》是周而复 1955 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利用地道与敌人进行斗争的故事。这部作品被选入人民教育-出卷网-出版的《语文》五年级上册第 5 课。 三、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日本侵略军在 1942 年至 1944 年期间在冀中平原上进行“大扫荡”的情况。他们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每隔十里或八里就设立一座碉堡或堡垒,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削弱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 在这段时期,日本侵略军采取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试图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和抗日根据地。他们修筑的封锁沟和封锁墙是为了限制人民武装的活动范围,并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 碉堡和堡垒是日本侵略军用来监视和控制冀中平原的重要设施。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据点来监视人民武装的行动,并在必要时进行攻击。 这段话反映了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暴行和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它也强调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第2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对抗日本侵略军的“扫荡”而创造了地道战这种新的斗争方式。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试图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和抗日根据地。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创造力,利用地道来进行斗争。 地道战是一种以地道为主要作战场所的游击战争方式。冀中人民在地下挖掘了复杂的地道系统,这些地道既可以作为藏身之处,又可以作为攻击敌人的通道。通过地道,游击队可以进行隐蔽、伏击和突袭等行动,有效地打击敌人。 地道战的创造显示了冀中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斗争方式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地道战这种战术在冀中平原上的神奇效果。地道战是一种以地道为主要作战场所的游击战争方式,通过在地下挖掘复杂的地道系统,人民可以进行隐蔽、伏击和突袭等行动,有效地打击敌人。 首先,文章强调了地道的数量之多,横竖、直弯形状各异,家家相连,村村相通。这意味着地道系统非常庞大且复杂,使得人民可以在地下自由穿梭,进行游击战。 其次,文章提到了地道战的具体应用。当敌人来袭击时,人民可以迅速钻进地道,让敌人扑个空。而当敌人离开时,人民可以从地道中出来,继续正常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有时候,人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