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394663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3.1 三角形 第3课时 课件(共18张PPT)

日期:2025-11-21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1678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青岛,七年级,数学,下册,13.1,三角形
  • cover
(课件网) 第十三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 13.1 三角形 第3课时 1.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重心的概念并掌握其性质,并掌握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中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 2.认识三角形的高,能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 (一)三角形的中线 如图,连接△ABC的顶点A和它所对的边BC的中 点D,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边BC上的中线. A B C D 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线,用同样的方法,我们 还可以画出三角形的另外两条中线. 总结: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 这边上的中线. 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我们会发现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我们把这个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A B C D 取一块质地均匀的三角形木板,顶住三条中线的交点,木板会保持平衡,这个平衡点就是这块三角形木板的重心. F E 例1.在△ABC中,AB=AC,AC边上的中线BD把△ABC的周长分为12cm和15cm 两部分,求△ABC的各边长. A B C D 解:设AB=xcm,则AD=CD=0.5x cm. (1)如图①,若AB+AD=12 cm,则x+0.5x=12.解得x=8, 即AB=AC=8 cm,则CD=4 cm.故BC=15-4=11(cm). 此时AB+AC>BC,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 所以三边长分别为8cm,8cm,11cm. A B C D 图① (2)如图②,若AB+AD=15 cm, 则x+0.5x=15. 解得x=10,即AB=AC=10 cm,则CD=5 cm. 故BC=12-5=7(cm). 此时AB+BC>AC,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 所以三边长分别为10cm,10cm,7cm. 综上所述,△ABC的三边长分别为8 cm,8 cm,11 cm或10 cm,10 cm,7 cm. A B C D 图② 1.在△ABC中,CD是中线,已知BC-AC=6cm, △DBC的周长为20cm,求△ADC 的周长. 解:因为CD是△ABC的中线,所以BD=AD . 因为BC-AC=6cm, 所以(BC+BD+CD)-(AC+AD+CD)=6cm, 所以△DBC与△ADC的周长差是6cm; 又因为△DBC的周长为20cm, 所以△ADC的周长=20-6=14(cm). 发现:△ABC中线CD把原三角形分成的两个三角形的周长差就是BC与AC的差. A D B C △ABC的角平分线有三条,都是线段;角的平分线是射线. 总结: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 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A B C D (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如图,在△ABC中作∠A的角平分线交BC于D点, 则线段AD为△ABC的一条角平分线;这时就有: ∠BAD=∠CAD= ∠BAC. 试一试: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利用量角器画出这个三角形三个角的角 平分线,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交点在 三角形的内部. A B C D F E 解:因为AD是△ABC的角平分线,∠BAC=68°, 所以∠DAC=∠BAD=34°. 在△ABD中,∠B+∠ADB+∠BAD=180°, 所以∠ADB=180°-∠B-∠BAD =180°-36°-34°=110°. 例2.如图,在△ABC中,∠BAC=68°,∠B=36°,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求∠ADB的度数. A B D C 2.如图,AD, BE, CF是△ ABC的三条角平分线,∠2=50°,∠ABC=50°,∠ACB=30°;则∠1=_____, ∠3=_____, ∠4=_____. 50° 25° 15° A C B F E D 1 2 3 4 分析:根据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1=∠2, ∠3= ∠ABC,∠4= ∠ACB. 我们已经学了过直线外的一个点作该直线的垂线,而且只能画出1条垂线. 那如果在△ABC中,我们也可以过顶点A画出对边BC的垂线,如图: (三)三角形的高 A B C D 如果直线AD与直线BC的交点为D, 那么我们就说线段AD就是△ABC的一条高. 总结: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 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这边上的高,简称三角形的高. 探究交流1:先画出一个锐角三角形,再画出这个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 最后观察三条高的位置关系,得出结论. O A B C D E F 结论:1.锐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