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交通含义:指人、物和信息在两地之间的往来、传递和输送,包括运输和通信两个方面。狭义的交通专指运输。 现代交通运输新变化 陆路 水路 邮路 陆路 水路 航空 水陆交通的变迁 交通的变迁 运输 通信 河运、海运 河运、海运 交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一 问题一:阅读P69导言,指出人类运输方式的变化。 驯养动物(畜力) 橇的使用(工具) 发明轮车(工具) 人工搬运(人力) 轮车的发明创造,让人类运输方式实现了由滑动到滚动的飞跃,轮车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运载量和运送速度,对道路修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问题二:为什么轮车的发明是交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一)陆路交通 运输方式、工具 1、古道天成 路的形成: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人类转向定居,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依赖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一)陆路交通 2、古代的人工道路: (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表现: 西方: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材料:罗马大道从不修成绕城高速,全部都是穿城而过,完全笔直。这里面有战略上的讲究。从外部看,便于罗马军队迅速控制城市;从内部看,便于罗马式城市规划的普及。......穿城而过的阿皮亚大道成了让许多城市不战而降的利器。蒙森直接认为,修建大道促使罗马明确了统一意大利全境的意图。 ———李筠《罗马史纲》 ①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直道:公元前212年蒙恬从咸阳修建向北延伸的直道,逢山劈石、遇谷填高,仅用时2年半,长约700千米。 五尺道:秦在西南山区修建,云南与四川重要商道,因路宽五尺,故名五尺道。 古代中国: 知识拓展:秦朝道路网 问题一:秦驰道修建的目的? 素养提升:《汉书》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推测,秦朝修建驰道的目的不包括 A.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B.促进边远地区的开发 C.便于政令的上传下达 D.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材料 (秦)为弛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汉书·贾山传》 知识拓展:秦朝交通所呈现的特点有哪些?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背景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特点:①以都城为中心;②分布广(全国);③类型多样化;④连通性(道路网);⑤水陆并举。 背景:①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②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③思想:法家思想。 影响:(1)积极:①有利于巩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②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③信息传递;④军事价值;⑤促进国内经济贸易发展;⑥促进文化交流。 (2)消极:劳民伤财,增加百姓负担,激发社会矛盾,导致秦的速亡。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分析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异同点? 材料:秦始皇时代,中央政府以极大的决心建立全国的交通道路网。凭借统一国家强大的组织力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这一体系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在战争中大肆掠夺,罗马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 ... ...